101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古名伸老師

  • 2019-04-21
  • Digital Ruling
This is an image

跳舞,與自己和社會對話 「我用舞蹈跟自己溝通,閱讀別人,與環境和社會對話」古名伸老師教學二十多年來,從不曾停止創作。透過舞蹈演出與觀眾互動,與社會連結,是最重要的藝術實踐。

文/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林芯羽


1987年,古名伸老師自美國伊利諾大學碩士畢業,在文化大學任教三年後,又再度赴美深造兩年。 1992年,在台北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羅曼菲邀請下,開展北藝大教書的淵源, 期間擔任舞蹈系專任講師、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舞蹈學院院長。 古老師亦是台灣「接觸即興」舞蹈形式的重要推手。 1993年成立古名伸舞團(現古舞團),推廣即興舞蹈的理念。 21年來,古老師發表超過30齣舞作,演出遍及海內外各地。 2009年獲得第32屆吳三連藝術獎,2012年古舞團20週年紀念演出, 同年,古老師獲選台北藝術大學優良教師。


13歲遇恩師培植 以跳舞為志

不同於一般年輕人升大學才開始選填志願,古名伸老師4歲學舞,13歲就立志當舞者。她一路考上華岡藝校、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赴美國伊利諾大學修習舞蹈碩士。漫長的舞蹈學習之路,古老師如何堅持所學?


2009年古名伸老師獲得吳三連藝術獎,頒獎典禮上,她特別感謝生命中最重要的恩師-林麗珍老師 (現任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當年林麗珍老師是古名伸的國中老師,她發現這位天賦異秉的女孩,便利用課後對一群富有潛力的年輕舞者特別指導,十年不曾間斷,為古老師打下深厚的舞蹈基礎。


然而,影響古老師最深的,是林麗珍老師對舞蹈的「狂熱」。林老師投入舞蹈的瘋狂程度,就連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都曾笑稱「林麗珍是一號瘋子,我是二號」。排舞時,林麗珍老師總是以「善誘」替代喝斥「很好! 好極了! 再來一次!」不知不覺,學生重練好多次。林老師也經常加入「即興」舞蹈元素,讓學生自由發揮,因此種下古老師熱衷於即興舞蹈的種子。

找回跳舞動力的自救故事

古老師的學習瓶頸發生在大二。跳了十多年的舞,古老師覺得一切都太過於習慣,漸漸失去熱情。她參加青訪團出國演出時,驚見歐美國家的舞蹈資源豐富,相較之下,台灣的跳舞環境困窘無援。70年代的舞蹈團隊寥寥無幾,只有雲門舞集、游好彥舞團、新古典舞團。大多數的學生畢業後當舞蹈老師,甚至不再跳舞。古老師看不到舞蹈的未來,想轉行當空姐,或改學服裝設計。於是,她開始翹課。


三月陽明山春暖花開,一日古老師心情大好,心血來潮梳起髮髻,穿上最好的舞衣去上課。芭蕾課堂上,古老師撐起久沒練的身體,從基本動作就開始發抖。隨著每一個動作,她開始跟自己說話「呼吸...呼吸...放鬆…屁股別翹..抽筋了...腳撐直」。一堂課下來,古老師雙腿顫抖,大汗淋漓,卻有說不出的暢快 「原來,我還是喜歡跳舞!我愛用舞蹈跟自己溝通,感受自己。跳舞不為別的,這樣就夠了!」古老師豁然開朗,再也不錯過每一堂舞蹈課。


大三時,古老師跟家人表達出國留學的想法。當時父親翹起大拇指說「有志氣!可是我沒錢」於是,古老師自己籌錢,申請學校和獎學金,辦理出國手續,隻身前往美國。她回憶美國求學期間,是人生最快樂,最能「輸得起」的時光。「當時沒負擔、沒家累、沒形象,可以義無反顧,完全只為自己做事」古老師盡情吸收海外多元的文化,大膽嘗試各類創作。


與「接觸即興」一觸即發

一次,古老師誤打誤撞參加舞蹈節「jam」尬舞大會。她只記得在昏黃的燈光下,舞者各自跳舞,一位男舞者找她互動,兩人跳了一整晚的舞。她完全投入,汗水直流,不知人來人往,直到能量耗盡,才抬頭看舞伴一眼。舞伴對她說「Are you a contact improviser (接觸即興舞者)?」古老師又驚又喜,跳了那麼多年,居然還有她不知道的舞蹈,原來她與「接觸即興」這麼契合。古老師一頭栽進接觸即興的世界。


「接觸即興」透過舞者間的互動,感受自己,也閱讀別人。古老師說,身體不會說謊,你可以真實感受到對方的意圖,進退之間該和諧共處或激起火花。「接觸即興」是一輩子探索的舞蹈。隨著人的身體和心境的改變,產生新的樂趣。


不同於傳統舞蹈劇場,「接觸即興」更貼近自己和所處環境的關係。古老師走出劇場,走入觀眾,在不同場所跳舞。作品《活‧動‧畫》在美術館大廳、《獵景》在戶外草地、《天使‧人間》在文化中心迴廊演出。古老師更跨界與科技結合,連續三年與英國奇契斯特大學合作,進行舞蹈與科技交換教學計畫;她更將舞蹈與動畫結合,編創音樂動畫舞蹈劇場《非愛情故事》、《@夢》 及 《我和我的影子》、《Chancefromation》等新型態演出。


2011年起,古舞團舉辦兩年一次的「IDT國際愛跳舞即興節」,邀請海內外接觸即興好手輪番演出,並舉辦大師班、工作坊等活動;舞團也定期舉辦「週日接觸即興JAM」,透過練習,鼓勵愛跳舞的朋友「挖掘」即興的能量。

跳舞技巧「精良」是不夠的

教學20年來,古老師觀察學生的轉變,以往被稱為抗壓性低的「草莓族」,經過這幾年的「演化」,學生們更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自發性學習意願提高。另外,多元的學習教材,自由的舞蹈派別,學生不再拘謹於特定舞蹈形式,進而尋求自己的定位,彼此良性競爭。


古老師也發現,舞蹈系老師的自我實踐力高,多持續在第一線創作、發表論文與教學研究。系上國際交流蓬勃,經常邀請海外客座老師來台指導,學生也有機會出國發表論文或比賽。多年來,師生保有嚴謹、認真且團結的態度,讓系所活動總是可以順利推動,她笑說「這好像已經是舞蹈系的傳統」。


舞蹈系學生大多從小學舞,長期在專業學校訓練,舞蹈技巧自然精良。但一個好的舞蹈創作者,光靠「精良」是不夠的。在國外,跳舞的人很多不是從小開始,他們的動作或許不標準,線條不漂亮,但個體思考性高,呈現力飽滿,往往細微的表現是影響舞蹈質感的關鍵。如何帶領學生突破「跳得標準」,提升至專業「細節表達」,古老師認為應從教學方法與演出實踐上著手。

舞蹈教學三方向發展

跨領域」是未來重要的趨勢。「北藝大擁有豐富的資源和人才,卻往往各自侷限在宅院內學習,十分可惜。應創造更多機會,鼓勵學生跨出本系,加強各領域的合作,造就實際的創作。


「鼓勵創作」應提早開始。舞蹈教育一直以來著重於技巧的訓練,但對於創作者的培育起步太晚,舞者往往跳到最後流於習慣,甚至失去感覺。創作的門應更早開啟,由學校提供資源和環境,鼓勵學生勇於嘗試,發現潛能。


「學科&術科的對話」讓彼此更理解。在教學上「理論」和「實踐」各執一詞,其實都是在同一個範疇裡。古老師認為,應透過課程或計畫,讓雙方製造對話,理解彼此「讓實踐的人理解學術的人的思維,也讓學術的人嘗試實踐的人的感受」。


回到學習的源頭 激發學習與創作力

這兩年古老師擔任舞蹈學院院長,兼任教學與行政事務。她說有時因課程、排舞及活動繁忙,一週七天都在學校。系所老師費心設計課程,承辦各類計畫,與業界牽線,幫助學生創團演出...「我們總是在想哪裡做得不夠好?如何能更好...但做得更好會產生更好的學生嗎?」古老師反思。


七年一貫的教學體制下,舞蹈系學生們十六、七歲就進入校園,一路受到老師們的帶領。如同父母養育子女的矛盾心情,為學生做多做少如何拿捏,是反覆思考的課題。回到教育的源頭,如何激發學生們學習與創作的動力,帶學生「引進門」,再放手個人的「修行」永遠是老師及學校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