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學年度教學傑出教師-黃建業老師

  • 2019-04-21
  • Digital Ruling
This is an image

黃建業,身為影癡必然熟悉的名字,還有另一半銘寫在劇場人心中。曾經擔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文字散見於報章雜誌與學術期刊,更有《潮流與光影》、《人文電影的追尋》、《轉動中的電影世界》、《楊德昌電影研究—臺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辨家》等多部著作出版。而今,除了在誠品講堂、電影館講座或北藝大藝推中心推廣所愛,他也持續以「左手導戲、右手評影」的姿態,召喚著形形色色動人的故事。

文/ 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楊佳蓉

影劇雙棲的路上

1980 年,臺灣小劇場剛剛起步,彼時就讀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的建業老師,也與耕莘實驗劇場(蘭陵劇坊前身)金士傑等人結識,並從此投入劇場活動,成為這段歷史的推波助瀾者之一。「劇場之中真正有趣的部份是人!」在校期間,他以個人執導的舞台劇《凡人》與《早餐》參與首兩屆實驗劇展,談到劇場魅力,則毫不諱 言身在劇場裡的人正是吸引他的所在,除了排演場裡人與人因戲開展的關係,還包含與劇作家之間通過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誠如過去專訪時所言「偉大的劇作家不 怕侮辱,因為輸的永遠是你」。[1]


「電 影是一個黑暗世界,在裡頭每個人都是孤獨者」跨足戲劇與電影,卻坦言自己偏好電影多一些,年輕時一個月可以看上百部電影,與電影之間濃厚的情感更自中學時 期便已萌芽。「1960年代正逢法國新浪潮興起,當時和幾個同學經常相約進電影院,去看那些對彼時來說相當古怪的藝術電影,並且對於非寫實的敘事方式感到 著迷。」中學畢業後來臺求學,他開始在聯合報「電影廣場」撰寫電影評論,獨到的觀點與充滿文人氣息的筆觸逐漸累積了人氣,擔任電影刊物《影響雜誌》主編之 後,尤其在引介西方電影、推廣電影藝術上不遺餘力,可以說是影響了新一代臺灣電影的走向。「屬於電影的孤獨時刻能幫助我思考,這對創作或研究者而言都很重 要」而建業老師不單享受戲中的孤獨,也以此為養份筆耕不輟,電影之於他無論能否長成甜美的夢,早已在評論文字裡化為「一封封愛恨交纏的情書」。[2]


投身教職,推廣所愛

懷 抱著對藝術的熱愛以及回饋所學的心,畢業後隨即進入母校文化大學服務,爾後輾轉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世新大學及臺北藝術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期間同時身兼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擔任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副主席等要職。源自多年執鞭經驗,他說大學部的基本功訓練相當重要,而研 究所同學則應更鮮明地打開自我、發展獨創性,不侷限於老師的授課內容。在教授導演、劇本等實務課時,建業老師習慣安排一齣戲,要求修課同學們自行尋找演 員、自行導戲,他則從旁觀看排戲、適時注入重要的導演觀念;而針對電影史、電影欣賞等理論性課程,主要著重於文本分析與詮釋,引導同學掌握經典劇本的重要 元素才是首要目標。「無論哪一種創作,都憑藉著一股改變世界的熱情」強調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很重要,「把世界改變成理想模樣的信念」將帶領每位創作者持續成長。


話 鋒一轉,他肯定校方的用心,創校之初即做好長遠規劃。「不僅在排演教室、電影院等基礎設備建置上達到一定的規模,擁有專屬的佈景工廠與服裝工廠更是國內大 學中相當罕見的資源」在教學策略上,「做中學,學中做」的製作執行走向,除了回應生產系統的專業性,也在高度密集的展呈訓練過程中,顯現出技術質感與藝術 表現的前端性。「然而,一個藝術大學沒有文學系是可惜的!」老師接著提出反思,主張藝術專業應以文史哲為基礎,龐大的人文資源會在各個系所端產生不同的效 應,這是通識教育所無法填補的部份。以臺灣大學為例,由於戲劇系和人文系統間的聯繫相當緊密,使其發展出特殊的人文關照特質,這也是北藝大相當欠缺的。

尋找每個時代的代言

回 首任教北藝的時光,直言早期學生非常有凝聚力,任教老師也相當年輕,十來個師生就這樣聚集在蘆州四合院的小空間裡,關係十分密切。「那個時期,也是最能體 現出藝術教育在專業性背後,屬於精神行誼層面的傳承」反觀現今的學子,多半擁有直截而明快的思維特質,雖然作品的精細度不夠,有時甚至略嫌粗糙,卻因為一 種當下的直接性引人注目。「新的、當代的東西不一定比較好,但一定有些東西是你所沒有的」建業老師提出時代感的重要,主張每個時代都有它特殊的感性,必須 和新的時代聲音扣合在一起,譬如希臘悲劇雖然作為一種典範,但今天再如法炮製已沒有太大意義,如果每個年代都需要繳交成績單,就必須詮釋出當下的時代感。

需要侯孝賢的歷史關懷,也需要蔡明亮的孤獨

「藝 術問題必須從自己出發,誠懇的自我很重要」曾教導過第一屆學子,有些甚至已經返回北藝大任教,談到過去的學生,老師說他們之中有人會導戲、有人會演戲、有 的則擅長研究,藝術家的天份或許很單面,但那個單面是出色的,重點是培養偏才,利用缺憾或陰暗的特質也可轉換為創作元素。猶如電影世界裡擁有李安,也收穫 侯孝賢和蔡明亮,每個人都能發展個人性的內涵,方能成就不同的精彩。


[1]參見2013年北藝大戲劇學院夏季公演,《北方來的霧靄—營造大師》,黃建業導演專訪。網址:http://tnua-theatre.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15.html

[2]參見黃建業,〈一個夢,不再甜美如初(代序)〉,《人文電影的追尋》(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