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學年度教學傑出教師-黎志文老師

  • 2019-04-21
  • Digital Ruling
This is an image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校三十餘年,雖然面臨臺灣高教轉型、少子化浪潮的衝擊,亦不忘認真思考與積極回應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需求。102學年度的教學傑出教師─美術學院黎志文老師,是一位陪北藝大走過三十年的老師;他出生於香港,在臺灣國立藝專畢業後,曾遊歷義大利、美國、荷蘭創作生活。本篇報導,我們請黎老師分享他對於藝術教育的理念與觀點,希望能從不同角度來回應高教議題。

文/ 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周君霖

教育是老師在生活中影響學生

訪談開始前,黎老師剛從北藝大游泳池回來,他帶著一身淡淡的消毒水味,爽朗地請我們坐下,隨性的聊著對本次訪談的意見與想像。談到藝術教育,黎志文老師說,應該要從創校時期北藝大的宗旨以及教學理念,也就是「藝術的、生活的、專業的」目標談起。


他說,記得剛回國的時候,學校整體的氛圍不是現在的藝術大學,而是一個小而美 的學院的理念;「學校不需要太大,但是希望培養出專業的藝術人才。所以那時候的生師比,應該是蠻好的一個比例;那時候希望是大概五個學生一個老師這樣的比 例,讓老師可以把講話、教學的時間做得更充裕。」


其實,藝術教育,尤其是學院內的藝術領域,雖然很注重技術訓練,但是在黎老師的教學生涯中,他也會積極引導、提供學生很多「藝術」的觀念,像是人生、哲學、美學相關的「選擇」。所以黎老師不光只是技術層面的教學,還有很多與藝術相關的問題意識,也會跟學生在課堂上討論。


「其實我是很注重學生在技術之外的一些表現與教育」,黎老師舉了一個很簡單的 例子;上完課後,他會要求學生把整個教室收拾好,因為老師認為課程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不是時間到、或者做完藝術品後,可以什麼都不管就走了。「我覺得藝術 創作裡面,她是牽涉到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常常會花很多時間,不管是去教石雕或是早期木雕,我都會要求學生說,不管你來之前或之後,都要將教室整理 好,讓下一個人再用。」


在任何教育場域裡,教室都是大家共用的,早期黎老師在國外訓練的時候,養成了 大家一起用這個地方,大家一起整理好它的習慣,不要讓別人苦惱地幫忙收尾。「所以我是很強調這個想法,就是說藝術不光只是把藝術作品做出來,它還是跟做人 處事有相當大的一個關係。」黎老師專注的看著我們,以他獨特的香港口音,慢慢而堅定地傳達,在創作藝術品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事情,是從事藝術的朋友要注意 的。藝術家必須先問問題,人生的問題,或是環保的問題,諸如此類的跟藝術有關的問題,而不只是在做這個作品。黎老師一直以這樣的理念去教育學生,希望北藝 的學子們了解,藝術其實是人生命的一小部分。


話鋒一轉,黎老師跟我們說,他其實很喜歡在學校裡面創作,所以他停留在學校的 時間應該比其他老師都長。這是因為,他希望學生能看到他在創作工作時的行為表現,也能從裡面學到什麼,也就是老師的身教。「老師就是從行為、從對事情的看 法,慢慢去影響學生,一直到現在,我都希望用這個方法去對待學生;應該不只是教導,就是慢慢去影響他,這是我從教學開始到現在,我都有的想法。」

藝術教育師徒制的優點

本校的高等藝術教育近幾年來逐漸脫離所謂師徒制的教學方法,黎老師卻有不同的 看法。他認為,藝術教育的師徒制,不是一般我們以為的傳統師徒制,不是那種師父講什麼都是對的。「我要傳達的訊息是,老師怎樣的表現可以影響學生學習的一 種態度。」就像在創作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怎麼去處理、去尊重一個材質,黎老師會希望這種表現學生也能學習到。更進一步的,也可以延伸到對自然的尊重、對環 保意識形態的了解,或者可以延伸到社會中跟一般人接觸,互相學習、互通有無的概念,也就是從他者的表現來學習。


「其實我也可以從學生身上體會到很多事。是不是學到很多東西?我不知道,但是 透過互相了解、談話而互相學習,我覺得是一定的。所以你說是不是教學相長?我覺得應該是啦,但是學到什麼東西,我覺得是很難說清楚的。」黎老師微微苦笑, 又說:「至少我覺得,年輕人有一種活力,一種無厘頭,其實無厘頭也蠻有趣的,不要覺得是不對的,你(老師)從他的角度去看事情的時候,會帶給你多一種不一 樣的思考可能性。」


對於黎老師而言,不一樣的可能性,就是藝術有趣的地方。藝術絕對不只是現代能 看到的表現而已,它是無限地發展,無限地擴張,「所以它這種可能性,說不定我們老一輩的,或是當老師的,不見得會認同,但是你會體會到,他(學生)怎麼會 去想到這個方法,為什麼我們沒有想到,我覺得有趣就是這樣。」對於黎老師而言,藝術是有生命的,它不斷在發展與延續,跟著這個社會,跟著這個時代一直在進 行。


訪談中,黎老師不時地停頓,琢磨字句。談到藝術的生命與學生的突發奇想時,我 們問及,在藝術教育裡面,「創意」是可以系統地被教育的嗎?黎老師認為,學生在學習途中,慢慢就會醞釀出自己的想法、理論。「我覺得創作當然是可以教,但 並不是直接教,而是從各方面去影響同學。」因為,人不可能沒有被影響,就會自發性地有創意;但凡人的成長,一定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包括老師、學校、社 會、包括很多資訊等等。因此要說一個藝術天才是如何造就的?黎老師強調,應該首先是一種喜好,再加上一些努力,這才是一種天才的結合。「就連天才沒有經過 訓練的時候,也不見得做得出來好的作品,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從很多方面,去培養出來一個創作。」

藝術教育的核心

其實,視覺藝術與舞蹈或樂器學習不同,很難說一定要及早受訓練。黎老師說, 「講到創意,現在有一個趨勢認為,什麼都是假的,只有創意才是最重要的,一些技術東西,學習的東西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說,藝術家要能夠提出跟別人不一樣 的創意。」但作為「藝術教育」,黎老師認為,如果回歸一些比較傳統的技術層面,還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訓練,所以學校的教學才會有一套基礎到進階的課程,有一 個範圍的、或是技術上的,一定程度上的規範,讓學生可以選擇,去學習不同的技術,或是觀念。大學裡面所謂的藝術教育,是顧及到整體性的,也就是藝術教育朝 向通才教育發展,是讓大家知道藝術領域是這些範圍或技術等等。「但是不是要變成一個專業的(藝術家),就看你(學生)個人造化,看你個人的努力,是不是真 的喜歡。」


說來說去,黎老師笑說,他覺得大學教育還是要有一些課程的規範,讓學生有效率 地學習藝術要領。「話說回來,你如果想變成一個藝術家,不一定要進學校;雖然學校是一個最好、最方便的地方,讓我們學習到不同種類的技術或是理論,但是你 夠厲害的話,你不見得要到藝術學校來,你自己學都可以。」


黎老師認為,無論教學生雕刻或是畫畫,學生以後的工作不見得會是做雕刻或是做 繪畫的。「但是我始終還是說,從我的教學裡,會提醒他這樣的一個方法,是你到社會裡面做什麼事業,都能根據這個方法。」就像課程,也要有「準備」,努力去 「做好」一個作業、再來去「收拾」好環境,這三個點是黎老師認為最重要的;而未來,學生出社會後,做每個行業也當然要有一些預先「準備」,再來就是很努力 去將它「完成」;假設過了一個階段,再回來檢討事業的結果,也就是「收拾」階段,「你怎麼去面對這個事業,去思考這個東西有沒有在計劃裡面,有沒有想到為 什麼成功?失敗為什麼失敗?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在學校教的方法。這個社會事實上沒辦法容納那麼多藝術專業的人才,所以重點是要教他一個方法。」

多樣性的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

訪談差不多告一個段落時,我們和黎老師動身前往北藝大的特殊教室外頭,看看他 最喜歡的創作環境。同時也請黎老師分享他三十年教學的心得,以及給北藝的學生一些未來發展的建議。黎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整個臺灣環境改變的問題,家庭教 育也好,社會的不同的影響也好,我覺得現在的學生會更自我一點。從前的學生除了個人之外,他會想到與其他事物的關係的問題。」黎老師感嘆,我們臺灣的學生 似乎缺乏了點世界觀,對外面的事情較漠不關心。雖然,他國的年輕人也不一定會關心世界的問題,但臺灣身為島國的關係,很多時候對外面的一些資訊,因為不直 接影響的關係,即使現代資訊流通快速,也不需要去關心。


「假設你是在中東,那邊很容易就受到旁邊國家的影響。我們是個島,所以我們就 會對一些國際問題比較不去瞭解,你說他不關心也不對,因為他也不需要關心,又不影響到他。」黎老師說,其實不光是學生,臺灣人對外面世界都不是很關心。回 歸到藝術教育,那就會變成,說要打進世界的市場也好、打進主流也好,是相當難的;一來是語言的問題,一來則是我們做的成果跟主流格格不入。常常作品就算跟 主流有點關聯,但還是因為接受到國外的雜誌、書本而受了些影響而已,沒有一個自發性的創意出來,就是因為臺灣沒有置身在整體世界環境裡面,因此很難說看到 世界需要什麼,缺乏甚麼。「整個創作侷限於地方性,是地區性的一種文化、弱勢文化的這種特質。」


黎老師反問我們說,「現在不是有一些國際交流、有些外國學生交換嗎?同學也有 到外面交換啊,是比從前學生更頻繁地瞭解外面的國家沒有錯,那我就會想問,臺灣年輕人也好,學生也好,是不是可以變成世界的一種貢獻,而不是只是說,跟外 面主流連在一起就好。」黎老師希望,臺灣的藝術創作,也要能產生對外面世界的一種貢獻。雖然臺灣是小島,但我們畢竟有華人社會悠久傳統的思想、文化,而且 我們跟大陸決定性的不同,就在臺灣還是自由的國度,自由的社會,因此比大陸多了很多自由交流的機會。「偶爾我會覺得現在很多國際交流,很多互相拜訪或是展 覽,大家只是融在一個主流,隨時跟上主流就好。但是,我常常說,外國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


黎老師指著特殊教室外一批石雕說,「我認為,同學應該要利用你這五千多年的傳 統文化,去對世界產生影響,我覺得重要的是這個,而不是只是跟著主流;不見得外面主流是對的。我覺得臺灣也好,或是未來的中國也好,是有用傳統文化去影響 西方文化的機會的,而不是跟著他們發展。我覺得這樣對這個社會、對人類是多一種選擇,不見得西方的這種文明,或資本主義這種思想是適合東方的。」黎老師希 望,學校是生活的空間,同學們進到北藝大學習,除了專注上課、創作之外,也要能盡力多元學習,張大眼睛觀察老師、觀察環境;像黎老師在創作一樣,看到多一 種可能性,或者透過自己的創作產生出多一種可能性,那對自己的人生就會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