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学年度教学杰出教师─刘锡权老师

  • 2019-04-21
  • RulingDigital
This is an image

以艺术作为志向的起点在哪里?对刘锡权老师来说,这不是个可以一口说死的定点,而是一段不停地感受周边人际启发的历程。珍惜与人互动的启发,也自省个人在环境中的位置,这是刘老师如今身在教学场域仍延续的。

文/ 教学与学习支援中心 杨家翔 博馆研究所 毛冠智


迈向未来的路上不断转弯

少年的刘老师如同许多男孩子,心底存有当一个科学家的目标。那是第一部苹果电脑问世的时代,当时,阅读科学杂志《牛顿》如同现在观赏Discovery频道,科学探索的图文激起刘老师的兴趣。高中时,刘老师以磁浮车为主题,在科展获得佳作,尔后他这么想,「能够用微电脑自动控制磁浮车是非常迷人的,也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


怀着科学的理想,刘老师进入东海大学物理系,「那是个有理想的、完整的大学,提供让人开发自我的环境,有机会让我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大一新鲜人刚脱离高中,当时刘老师延续追寻那种苦闷的解答,文学、哲学成为生活中的一部份,因而在外文系发现另一片桃花源。许多文学、哲学的文本指向艺术创作,因此刘老师也尝试演话剧、绘画、雕刻、写诗、拍电影,俨然是个文艺青年。从纯粹好玩,到玩出兴趣,一年后,青年刘老师转入外文系,并且选修美术系的课程,还曾受教于蒋勳老师。受课堂内外与老师互动的影响,以及当时电影的启发,刘老师一度以拍电影为志。


大学毕业且服完兵役,刘老师先短暂投入影像传播公司,学习拍摄、剪辑的技巧,不过,那无法满足他的理想。随后,参观英国教育展,刘老师决定到肯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进修。肯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有图文出版编辑(现在的电脑绘图)、电影、版画三大领域,刘老师怀着结合电影与电脑编辑的梦,踏上大不列颠岛。


从少年到青年的数年间,刘老师在迈向未来的路上不断转弯,他很感谢父母亲,「他们不懂,但愿意支持。」刘老师指出,在做重要决定时,必须逐步倾诉父母能懂的,若任性地硬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塞给父母,对他们来说太可怜、太残忍了。


话说回来,刘老师进入新学校,发现学校实际的资源、发展方想跟默认的不同,反而发觉以自己的摄影基础,有机会跟随系主任在版画领域开创一片天。「媒材并不唯一,对我来说版画是一种形式工具,用来表述创作主题,」刘老师认为,版画有许多层次的传播意义,包含版面设计、触感、油墨堆叠、材质、纹理等都蕴含艺术的可能。刘老师着重,「让艺术材质跟要表达的理念融合。」


拿到硕士学位返国,刘老师在朝阳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以着重实务运用的角度投入教学。随后获得青年学者奖助,再度前往英国,这一趟刘老师不只更开拓版画的视野,返国后也下定决心全面投入版画创作和教育,并进入本校执教。

寻找自我不设限

回想起往昔不断走岔路的学习历程,刘老师仍然珍惜。课业并不是刘老师最大的问题,而是「寻找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探索如何经营对自己的想像。」追寻的过程会因为看不清楚自己而挫折,不过思考挫折的原点、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有意思的。当时,刘老师对于艺术有很大的想像跟期待,发觉艺术其实都在处理人的状态,尤其当时台湾较封闭的氛围中,艺术具有很大的能量得以探索较多的可能。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家,刘老师很能体会同样非科班出身的学生,对艺术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和那种寻求跨越的心境。


面对问题,刘老师喜欢自己找解答,无论是从书中找解答,或者好好跟着人汲取养分、获得启发。肯特大学的学习环境就很符合刘老师的个性,英国的制度让他跟着技佐,扎实学习版画的技巧。又或,刘老师在台中曾碰到一位书法老师,也非科班出身、没有大学文凭,但他在书法的造诣,让刘老师知觉到书法线条和身体的感受。以及,他的作品、言谈、人格特质形成的脉络启蒙了刘老师:原来艺术表现跟人际间能达到那么贴近的状态。刘老师点出,与其试图以特定方法追求特定目标,不如感受所遇到的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那是种跨领域,刘老师认为,根据想要探索的主轴而前进,找问题与找答案的过程将发觉,若不透过多面向的探索、操作,会觉得无能为力。但刘老师在本校教书时却不免觉得奇怪,「每个系都太专业了,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思绪很快被锁定在必须于专业上有所表现。」


刘老师将在本校待满十年,想来,看见今昔学生的一些差异,「刚进来的时候,学生梦想成为专业艺术家的空间还存在,期待国外艺术家、校际艺术家、校内彼此的交流;」但往昔学生身上的固执不复现于此时的学生身上,「不再非得要做到什么,」彷彿想要做到的、认定为真的、稳定的、安全的,都将被质疑。


刘老师自忖,在社会环境、国家政治经济转变之下,学生对未来的想像越来越没安全感之时,登入社群网站,只是看见学生锁定在专业里,在小群体里相互取暖、轩系、连结小情感,在受限的范围里思考我是谁,实在可惜。刘老师发觉,现在较少听到学生主动谈创作和之中的困难,而被问了却又答不上来,结果作品一拖再拖。这样的思考方式没有对错,只是相较而言,现在学生追寻自我的范围比起往昔较为窄,刘老师说,「我还是蛮庆幸曾在较大的范畴去探索自我⋯⋯学校让那样的情境再现会比较好。」

组织自省 找回热情与希望

不过,从太阳花学运看来,证明学生其实仍有想做事的热情,而终于找到可以使力的面向,但刘老师点出,学生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没有延续热情,「缺少作为基础的自我反思,而容易涣散、感到无力,而又不知道怎么办。」刘老师见此而调整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往昔花很多时间彼此取暖,但会让学生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因此需要严厉的时候,也要有所表示。」刘老师说,大学生处于半大不小的阶段,有的人也还不完全承认成人的状态,对学生处理事情时,若全然假设他都看到了,反而是忽略提醒他所没看到的。


「我觉得很惭愧,整个环境对年轻人来说似乎少了一些希望,」刘老师回忆,他的世代在过往可以看到许多发光发亮的艺术家,有个可以期待的效法倾向,但这个世代好像无以看到太多精彩的表现。面对大环境,刘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发展处于往上的阶段时,人会越努力,若是往下走时,人会消极,而台湾则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期。」刘老师指出,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学生常认真,中国学生拥有很多国际资源(愿意且知道何以去一般不会想到的国家);香港学生羨慕台湾学生的好技巧,但台湾学生反而羨慕香港学生展现特殊的风格。


刘老师仍然喜欢本校是个可以谈理念的场域。可惜了,刘老师往昔所待过大学的氛围,鲜少在本校浮现:过往栽培技职体系的学生,必须满足他们想要快速学会技能的认真、踏实态度;或者,英国呆笨的按部就班做事方法是经过时间考验,也都蕴含主事者清楚的论述,而非「圆融」带过。


刘老师认为,教学、行政业务都必须要有新的想法。刘老师提醒,必须思考艺术学院改制艺术大学之间的差异,「往昔有很明确培养艺术家的目标,当时的背景是,整个社会存有较单面向的价值观,支持英雄的存在,也相信每个人有机会成为大师。」现在的环境并非如往昔,艺术大师带资源进大学、以师徒制带大学生;刘老师点出,现在看来,真正以艺术家为业的毕业生很少,在一般社会结构中,可能转而投入设计、后制等,「必须研究,百分九十五的校友在哪里?」


刘老师刚进入本校,着手开设应用类型的课程,像是印刷,但却发现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再从毕业生的回馈来看,校友会强调,学校应该要开设从业相关的课程,刘老师说,「学校还停留在专业艺术的思维。」大学不应该只有一个专业面向,而应完成多元面向上的使命,但刘老师可惜道,这样的概念被认为是不错的,不过「只是配菜一样,吃饭多个配菜也没有差。」这是刘老师接了教务长一职的体认,「在不同位置看事情,才知道自己在系主任的工作范畴里,有很多没做好。」


老师必须清楚自己教学单位的任务,并要具有团体中的公民意识,妥当扮演自己的脚色,刘老师感觉到,「国外学校的组织运作顺畅,但我们现在比较像一团搅和的泥浆。」刘老师举例,许多人检修车子时,负责引擎的要考虑到轮胎,负责轮胎的也要考虑到引擎,组合起来才会是一辆车,「但我们少了相互关照的机制,而我担任教务长的职位就要制造这样的机会。」刘老师指出,「大家必须学习,如何加入团体、带领团体。」


刘老师指出,现在的学生是在非常多元的环境中探索自我,并非垂直深化式的,而是水平扩展的,彼此交叠形成不同的小群体,对此「老师担任的角色跟以前不一样,若以往昔的方式教书,会有问题。」刘老师期勉,「老师在教学、行政事务上有共识、愿意投入的话,学校会变很多。」

后记

看似是教者经验分享的历程,实则对平凡如我的小人物也有很大的提醒-我们常以为要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标后,就会得到快乐,于是沿路追赶,将日子过得如此匆忙甚至麻痺了感官,又费尽心力找寻通往快乐的道路,却忘了每一步都要走得充满喜悦-其实花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