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制作经验分享—搞什么毕展

  • 2019-05-01
  • RulingDigital
- 活动时间:97年04月21日 AM10:30~12:30
- 活动地点:美术学院F215教室 

当骊歌响起与凤凰花绽放前,美术学院的准毕业生为了毕业制作而忙的焦头烂额。每个人都不断在跟时间赛跑,感觉上每件事都是燃眉之急,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可好好准备。心中不断呐喊着「早知道就早点准备」、「以前都没好好请教学长姊该如何去做」「创作自述要怎么写」等。有鑑于此,本校教学与学习支援中心听到学生的心声,特于4月21日举办「毕业制作经验分享—搞什么毕展」。

这次活动邀请了董振平老师与毕业生馀政达及徐思颖谈谈毕展对未来工作具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另外也安排8位优秀的大四学生针对「创作自述」、「校内外可用资源」与「创作心得」三个大方向进行经验传承。
以下汇整主讲者之概述或精华部分:

一开始董振平老师借由获得国际大会奖(Gran-Prix of 5th Novosibirsk Graphic Art Biennial)金玉清的作品,点出个人作品集及创作自述,并非只是一项单纯的作业,而是将来一份强而有力、自我推销的个人履历,期许学生致力于创作借此获得更多工作或升学机会。

而后,已开始接受社会历练的徐思颖,着重于创作自述写作方向,认为「厘清自身创作议题的定位」、「找出自己作品在艺术史上的系谱」、「作品的关键词汇」及「与师长及同学的沟通对话」是创作自述写作的重要来源。其中,提醒学弟妹如果不知该如何撰写创作自述时,可以回想过去董振平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或直接谘询熟识的学长姊,就一定可以找出非常多的题材。
最后由毕业两年的馀政达,以「大学阶段其实就是在认识自己」为起点,鼓励学弟妹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发现自己思考的独特性,以了解创作与自己的关系,进而发展个人风格。

随后的综合座谈,提出下列三个问题:
  • 学校课程的安排对未来就业是否有帮助?

美术系毕业生总是让人感觉一定会写POP、绘画或是其他美术相关能力,但并非所有的毕业生一定会从事相关行业,有些人可能会做老师、保险业等各种工作,所以不需要让觉得自己毕业后一定要有惊人之举,因为大学课程只是创作过程中经验的累积,而这些历程可能会在十年后、二十年后才会在创作上绽放光芒。

  • 跨领域课程是否能激发个人创作的灵感?

学校跨领域课程可能对创作上有更多元的思维刺激,但并非是绝对的。不过的确需要让自己的创作更加多元化,而非被侷限在某个形式的呈现。

  • 在工作上,个人的创作理念与企业老板要求有所抵触时,是如何处理的?

未来一定会面临到这样的问题,所以要厘清「创作」与「设计」有何差别。以设计来说,设计本来就是要服务客户,将其想法具体呈现,这就是现实,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

以上只概略叙述三位主讲者讲述的内容,另外8位大四生的经验传承,因篇幅关系不加以阐述,但读者可以莅临本校教学与学习支援中心(行政大楼2楼),索取活动影片与相关资料。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讲座现场 ■学生踊跃出席讲座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徐思颖学姐分享经验 ■学生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