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教學傑出教師-容淑華老師

  • 2019-04-21
  • RulingDigital
This is an image

CTL策劃的103學年度教學傑出暨優良教師系列訪談第二場,是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容淑華老師。CTL與淑華老師相約於其研究室訪談,由琴房改成的研究室,稍顯小巧,然而透過淑華老師細心巧手的佈置,予人的是接納與放鬆的感受。從研究室向外延伸,是一個容許人們放空,也鼓勵人們思考的寬敞露台,抬眼望去是天空陰柔的灰藍基調,遠遠地沉緩著,似不著痕跡的時間畫布。 淑華老師與我們面對面聊著,近距離的眼神接觸令人感到無比安心,我們都暱稱淑華老師為容媽,想是老師的寬厚氣質予人的感性連結。

文/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游巧雯

藝術教育的核心—自主思考與當下行動

一般人往往將藝術教育與師資培育畫上等號。當我 們問到藝術教育研究所與師培體系的異同時,淑華老師說:「藝教所與師培不大一樣,師培是培養國中、高中等學校體制內的藝術老師,而藝教所培養的是受眾更為 廣泛的藝術教師,他們以藝術作為媒材、工具、平台,規劃各種蘊含教育概念的藝術活動給廣泛的受眾,如老榮民、孩童、社區居民等等。」

談及藝術教育的核心,淑華老師認為,藝術教育的 活動本身即是具有療效的過程,而這療效最大的核心在於,所有參與的人都必須自發性地思考,並當下付諸行動,例如:畫畫、即興表演等。那「當下」的實踐行 動,並非沒有方向性,而是藝術教育的兩端,一端是專業訓練的領航,另一端雖非屬專業,卻能透過方向指引在思考中生發即興創作,然而藝術教育並不僅止於此, 而是持續在分享與討論的過程中,再思考、改變與行動的轉折歷程。至於領航端的角色,不只需要專業,也需要再教育。「以英國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為例,一進到排練室,他就馬上把精準規劃的導演本放到一旁,專注投入在排練當下,對他來說,仔細的事前排練規劃是必要的,但在排練當下也有可能解構之後再 重新結構它。換言之,藝術教育工作者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有即興能力與彈性調整的能力,要讓所有的可能性,有機會成為可能。」

藝術教育的招生考量與課程規劃

在招生階段,藝教所考生的藝術能力是必要的考量之一,考生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意即其社會服務能力,亦為考量重點。另外,表達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也是不可忽略的條件。

「跨領域的統合能力,是藝教所的優勢,卻也是令人擔憂無法在兩年內學好的部分。我們有一門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生必須要在音樂、美術、戲劇、舞蹈這四種藝術領域中選擇兩種領域修課,再加上學生自身背景,所以至少需要統合2-3個領域的能力。在一般應用性藝術活動的課程設計中,具有跨領域統合能力的帶領者,相對而言較能掌握課程規劃。」在進入社區的實務操作上,淑華老師會依據不同的藝術能力分組,讓每一組同時兼有不同專業的藝術領航員,並期許他們能透過主動地討論,碰撞出火花與靈光。

淑華老師進一步分享,「以米羅瘋視覺那一週課程 為例,事前預覽時我們發現理論的份量佔得太多,儘管那些理論是配合著米羅、畢卡索的圖片講解的,但對於受眾而言,可能會因為距離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經驗太遠 而難以理解。後來就刪減過多的理論,而代以實際去畫,作為活動主軸。

許多阿公、阿嬤的記憶並非消逝,只是封存在腦海深處,透過親手實作,封存已久的經驗印 記逐漸臨現,產生很好的效果。」至於其餘週次的藝術教育課程,如:蕭邦瘋音樂、麥可瘋舞蹈、莎士比亞瘋戲劇等課程主題,透過不同風格的領航設計,也產生了 不同的收穫與檢討,藝教所的學生在彼此見習之中,不斷地自我成長。

以學術研究為主的文資學院VS.以藝術創作為主的學院

文資學院和以創作為主的另外五個學院,在本性上其實都是藝術家。從跨領域角度而言,創作型的藝術家站在舞台的前端,創造出好的跨領域作品,並觸發文資學院許多豐沛的靈感與反思。文資學院則是立足於後設場域,透過各種藝術專業,創造與發展出藝術的應用層次。

淑華老師舉建築與文化研究所為例,建文所是在無 形文化資產與有形文化資產之間搭建重要的互動平台,以歷史建物修復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議題來說,空間的活化議題常常以「人」為活性界面,在此指的「人」,不 是源源不絕的觀光客,而是進駐該空間的各種藝術家。既有的空間如何轉化,使得藝術家可與之互動融合,並透過空間的藝術運作,改變所有參與者之間的關係,那 即是文資人要思考與強調的。

淑華老師認為,文資學院與其他創作型學院之間的 合作契機在於,當專業藝術生發於非屬專業的場所時,如何使藝術與空間彼此活化,如何讓當下的參與受眾能理解其中的藝術訊息,那就是藝術教育的核心。淑華老 師再以國外盛行的博物館劇場為例說明,透過不同專業的跨域結合,博物館的物件得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被活化展呈,觀眾亦得以跳脫傳統的靜態觀賞方式,而獲 得不一樣的觀展體驗。不同領域、系所之間的跨域合作,可見得是相當重要的。

教與學—理念與實踐的辯證:教學現場的反思與調整

現在學生從小到大的教育歷程中,思辨訓練較為欠 缺,思考能力與邏輯分析能力普遍不足。淑華老師提到,我們學校大學部的通識學分佔了畢業學分的百分之二十五,但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通識課未能受到應有 的重視,使得學生的跨域思維能力與專業藝術能力處於失衡狀態。其實,分析思辯能力不僅有利於論文寫作,出了社會也會是關鍵的競爭能力,而缺乏閱讀的累積, 視野無法開闊,對於世界的理解亦猶如井底之蛙。閱讀不需要限定範圍,以閱讀結構複雜的推理小說為例,其閱讀經驗能夠深化讀者對於文章的結構性感知,這種結 構層次的豐富性,也將進一步在寫作過程中呈現出來。

溫暖愉快的訪談,很快就進入了尾聲,我們探問了淑華老師對於藝術高教的想像,以及對北藝大未來十年的期許,淑華老師一邊思索一邊回應,「因應教育科技趨勢,現在的學習場域已經不限定於傳統的教室裡,北藝大如何將好的東西保存下來,藉由MOOCs等 開放式學習方式,讓非專業的人能透過無邊界的線上學習,領略北藝大專業藝術內涵,是未來我們在藝術教育領域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步出淑華老師溫暖的研究 室之後,我想,藝術教育就像是老師窗外的那片灰藍色天空,它不那麼奪目與耀眼,卻總是沉穩地,支撐著一顆又一顆閃爍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