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簡立人老師

  • 2019-04-21
  • RulingDigital
This is an image

一場臨場感十足的舞台劇或音樂劇,除了故事軸線與角色們帶給觀者深刻的印記之外,「臨場感」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劇場設計的整體融合與關鍵聚焦。其中一幕幕的場景與燈光,如何透過適當調度,達到訊息與情感的傳遞,正是舞台幕後的魔法師們重要的功力展現場域。透過CTL與劇場設計系簡立人老師的訪談,將有助於讀者瞭解舞台幕後的運作,拓展與深化觀賞經驗層次。

文/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游巧雯

劇場設計的教學結構

本校劇場設計系共分設計、技術及劇場管理三大領 域,設計類組下分舞台、服裝、燈光三組,專門培養戲劇、舞蹈、歌劇等表演藝術的視覺設計人才,並開設音響及音效設計課程,以訓練學生聽覺與視覺的配搭能 力;技術類組專門培養舞台方面的技術指導、技術設計人才,從事舞台佈景、道具、機關、機械的設計與製作;劇場管理類組則涵蓋劇場藝術行政管理與舞台監督等 相關領域,培養劇場管理專業人才。 立人老師說道,「這二十多年來,我們不斷嘗試調整出最恰當的招生方式與課程結構,讓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擁有最大的可能 性,可以在步出校門之際習得其他相關的專業,達到研究所一年的水準。」對於劇設系的教學架構,立人老師也展現了十足信心,「我們在課程規劃的進階以及專業 程度的要求上,可以拿出來跟美國任何一個大學相比而絲毫不遜色。」有海外求學經驗的立人老師,也不吝與我們分享,「國外很少有這樣條件優渥的學校,可以在 這樣的環境裡面學習劇場設計。」

尋找失落的一角

經歷過許多實務經驗,再回過頭來檢視自己,往往更能確定所欲追尋的失落的一角,立人老師語重心長地提到,「累積了大量的實務經驗之後,我意識到自己缺乏什麼,才回頭去唸研究所,現在很多學生是應屆進來,其實不太清楚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念這個研究所,所以相對的進來之後,會需要一段適應期。這是我們碰到的研究生一個比較大的問 題。」這也回應了先前立人老師分享到的,劇設系所擁有珍貴的資源與豐厚條件,經過許多曲折才有現在觸角多元的課程結構與規模,但是進來的研究生倘若沒有一 定程度的自我認知與目標感,將可能在陀螺般忙碌的學習情境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對此,系所端亦有所因應,「不同世代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年進來的學生都不太一樣,我們也感受到那樣的變化,所以在課程設計跟畢業門檻的要求方面,也逐年地微調。」

藝術的溝通-溝通的藝術

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求學歷程,帶給立人老師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如何在群體裏達到有效溝通,「學習在劇場裡面怎麼溝通、怎麼工作、怎麼跟其他不同背景的人共同把一件事情整合起來。」溝通是無所不在的重要課題,尤其在講求團隊分工與合作的劇場呈現時,溝通能力的好壞有如蝴蝶效應,影響著一場演出的成敗,「在日常的交談當中,也常常會出現一些慣用詞彙,可是當彼此對於同樣字眼理解程度不一致的情形出現時,常會造 成工作執行過程當中的一些認知落差,那個落差會造成時程或演出效果沒有預期來的好。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溝通的重要性。」溝通必須要是正向的,是為了讓事情有 更好的發展,雖然在溝通過程中,彼此有意見上的衝突,但溝通後形成的共識,已經變成一種新的東西,成為劇場裡的一種助力。「我在課堂一直強調的就是,做燈光不能只看燈,做舞台不能只看舞台,那其實是一個整體的呈現,沒有辦法單打獨鬥的,所以要用導演的觀點,去想你的舞台設計。」 若說語言溝通能力是團隊裡訊息傳達的重要介面,那麼圖文轉譯能力亦可視為自我反身對話與情感移轉的一種溝通面向,立人老師進一步分析,「你如何從劇本或從一段詩文裡面找到線索,而這些線索可以幫助你連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又可以幫你帶到一個立體空間,依照其必要性跟功能性,提供表演者一個適當的表演空間……譬如,把日光燈打亮,該看到的都看到了,這是基本要求;當我在這裡面 要營造一個氛圍,那就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我要每一片牆、每一個透光的地方都有表情,透過這些整合建立一種氛圍,呼應這個演員在台上扮演的角色情感 狀況。那需要翻譯,你要把導演的要求翻譯成燈光該擺哪裡、該什麼顏色、什麼亮度等等。」

光影色彩的臨場呈現

立人老師曾經開過幾年的光色彩學課程,「光色彩學是以傳統的色彩學為基礎,而燈光主要是用色光來處理色彩的問題,因為色光是在可見光譜裡用過濾的原理來阻隔 特定區段的光波長,可以利用色紙,用混色的概念去改變布景的顏色,改變服裝的顏色,但是這需要實驗的過程,所以光色彩學課程一部分在教色彩學理論,一部分 是在實驗色光和色彩之間的變化,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的紀錄,觀察不同色光在皮膚上、不同布料與材質上的微妙色彩變化。」 談及色彩與文化的關係,立人老師分享道,「對於色彩與文化的連結性,有一篇國外研究是從語言學下手,在不同 語言裡面,以描述顏色的詞彙多寡來判斷這個文化是高度進化、文明或者尚未演化的。」不同文化對於色彩的分類與詮釋,免不了呈現出文化差異,然就中文而言, 用以描述各種顏色的形容詞彙並不多,「所以我們同時在色彩學裡面也加強如何從口語裡描述光的樣態,例如,舞台上一組很白的大背光,那個白是怎樣的白, 我們要怎樣界定那個白?所謂的白光,我們看日光燈是白光,我們的舞台燈具上色紙也是白光,可是那色溫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對白光的定義基本上就不一樣。甚 至調光的過程也都還有很多不同層次的變化,每一家色紙公司出兩、三百張色紙,那色差更是不一樣。現在還有七種LED燈泡混色,每一個燈都可以調出一、兩千種不同的色光。所以,教色彩其實很需要眼見為憑,必須要進入劇場,在舞台上實地演練,所以也需要相應的教學環境配合教學,除了講課還要實地操演,讓學生開了燈,色紙一張一張插進去做出效果,實際觀察,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色彩資料庫。」

北藝大的未來想像與願景

海外求學的經驗讓立人老師非常享受的一點,就是全校各系所的資源都是共享的,「我的藝術史是在美術系修的課,電銲課是在農機系學的,建築史則是在建築系學到的。」由此概念延伸,立人老師的願景是轉型成為一個藝術類的綜合大學,資源可以共享,「例如各系的學生都可以從通識的基礎入門課來修燈光課或是素描課,因應美術也好,新媒也好,電影也好,有需要的幾個系都可以廣為選課,因為有些課程我們是綁在大二、大三才能修課,但如果是開在通識課程,學生在大一就可以開始修課,這樣一來,大家很快地就能擁有共通的基本繪圖格式和語言。」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如果各系具有共通性的基礎專業科目能夠開在通識課,那麼,學生可能會多一些時間去認識彼此、多方接觸與閱讀吸收,並累積成為自己的內涵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