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蘇正途老師

  • 2019-04-21
  • RulingDigital
This is an image

CTL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校園內的藝大咖啡座,與音樂系蘇正途老師相約於微風徐徐的午後時光。對於音樂,我們很容易想到那句始於媒體的流行語: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一次的優良教師專訪,我們就要來聊聊學音樂的孩子。

文/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游巧雯

音樂領域的教學情境

從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國、內外的音樂教學情境,因國情與文化差異而出現有趣的對照。以音階唱名Do、Re、Mi、Fa、Sol、La、Si、Do為例,國內的音樂教學較強調以聽寫方式訓練耳朵的音感,國外則是著重於理解音符在不同調性裡的功能與使用;再者,就學習壓力來看,國內的音樂系學生通常一學期只籌備一場演出就顯得不堪負荷,但國外的音樂系學生往往每個月至少有一場演出;而在求教態度方面,國內常見到的情況是老師苦苦等候學生,這在國外是不大可能發生的,每一次師生約談都是一次珍貴機會,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練習與準備,老師是不等人的。透過不同國情與文化對照,也許我們可以反思的是,在音樂教學情境中,我們重視什麼,又忽略了什麼?

一對一的個別指導,是音樂教學情境中的獨特風景。CTL訪談小組曾徵得蘇正途老師同意,於其小提琴個別指導課觀摩,我們觀察到蘇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僅僅只是演奏技巧 的細部琢磨,還相當重視學生自身對樂器的體會與思考。蘇老師在個別指導過程中,持續耳提面命地「妳自己想。」,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即在激發學生反身思考,而 不要只是一昧地模仿。每個學音樂的孩子,應該追求的是發展出個人的音樂特色與姿態,必須在打開耳朵聆聽自己的過程中,學會找到自己專屬的聲音。另外,蘇老 師還強調音樂的「穿透力」,演奏的時候須考量閱聽者在觀眾席聽到的感受。

個別指導的意義,除了精進專業素養,還有很重要的品格教育,蘇老師有感於現在學生的基本禮節與學習態度不若以往,身為人師的角色,身教與言教在個別指導過程裡都是很直接的啟發。 學音樂的孩子,有些學生天 生具有音樂的敏銳度,但有些學生則是從小聽從父母的安排送去音樂班一路學習上來。在升學階段,學音樂有他校聯招與本校獨招的選擇,從過往經驗來看,各種不 同背景、緣由來到北藝大的學生,其中擁有主動性與積極性,有意識發掘自身潛在能量,願意挑戰自我極限的學生,往往比較有所發展。

除了嚴謹紮實的基礎訓練,北藝大各系之間也有許多跨領域的合作,例如歌劇課的排練與演出,當學生有機會參與合作時,不論是分配到什麼樣的角色,多能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有所學習與收穫。跨領域的合作,能給予學生更多探索自我、激發潛能的機會。

音樂系畢業製作的意義

考進來的新生,儘管在音樂資質上有個別差異,或與預期有些微落差,老師認為,經過北藝大音樂系的完整訓練,畢業後的學生表現水準均為上乘。儘管音樂系著重術科訓練,但諸如音樂史、樂理、和聲學等必要的學科基礎,仍是不可偏廢的重要前提。 北藝大音樂系的學生,在大四下學期最後的畢業製作之前,需先通過鑑定考這一關。畢業製作是一場以音樂會形式呈現的畢業考試,通常老師都希望學生能在四年內順利畢業,對學生的專業能力也多予以肯定,惟對於音樂的造詣仍不免有個別差異,50分鐘左右的畢業製作曲目,多由學生與主修老師共同討論而決定。

畢業製作可說是學生進入北藝大這四年來,音樂專業養成與學習成效最重要的總體呈現。

音樂教育環境的現況與未來展望

在不斷求新求變的現代化與全球化影響下,音樂教育環境的現況與未來,亦不可避免地面臨到「傳統」與「創新」價值天秤兩端的挑戰,如何在這兩端之間取得平衡,走出北藝大特有的路徑?蘇老師語重心長地表示,面對學生畢業後的未來發展,是否必須因應臺灣音樂市場的現實,而傾向應用或產學合作的方向,如同他校開設「流行音樂產業」課程一般,以服膺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指標?北藝大音樂系的創系宗旨是期望在不斷強調改變的現代化下,還能保有傳統的價值文化,如何維持本校的創系精神與特色,這也正是目前音樂系所面臨的難題與考驗。

國際化競爭力是北藝大音樂系的優勢之一,透過邀請國外知名音樂家擔任大師班專題、客座教授的機會,由大師帶領樂團,並借重他們在國外的經驗與資源,打開學生的國際視野。另外,北藝大與多國簽訂姐妹校,並鼓勵學生至他國交換學生,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多多參與國外演出的機會,增加國際競爭優勢。

後記

音樂系目前面臨的難題,也是我國藝術高等教育如何拓展出路的危機與轉機。在「全球化」趨勢風行草偃的席捲下,「全球在地化」已然成形並匯聚成為另一股不容忽視的反省力量。傳統與創新如何平衡,是國際村所有成員不得不迎接的挑戰與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