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學年度優良教師-楊金源老師

  • 2019-04-21
  • RulingDigital
This is an image

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我的教學哲學是『做』,但是又不能偏廢『知』,知與做是一體的兩面,該知道的知識不能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去做就不會真的知道」。

文/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許皓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98學年度優良教師

現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學歷:

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技術設計與製作藝術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肄業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

經歷:

2011年 屏風表演班《王國密碼》/技術設計

2011~2012年 十鼓擊樂團定目劇/舞台機關設計與製作總監

2011年 泰奧‧揚森(Theo Jansen)奇幻仿生獸展/互動裝置設計與製作總監

2009年 聽障奧運/飛行懸吊設計與技術總監

2003至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系劇學院/技術設計與指導


前言

只要是北藝大的學生,對楊金源老師一定不陌生,因為時常能在校內展演活動的介紹單中看到老師的名字。回想起初次去旁聽楊老師的課程,我意外楊老師口語間的輕快,以及他陽光的笑容,楊老師的專長雖然是技術設計,但是並沒有一般社會對理工人的那種刻板形象,他不但幽默,同時也是個願意分享又非常感性的人!楊老師在高中時期因為同學送他一張《暗戀桃花源》的票,而從此成為固定的劇場觀眾,在退伍之後,毅然決然地投身於劇場世界。這樣的資歷讓楊老師在劇場界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

停下腳步面對真實的自己,然後重新出發

楊老師原本念的是電機工程,在研究所畢業之際面臨了人生的選擇,開始去尋找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電機系對我來說是一個聯考制度下的產品,在我這個年代,不太有機會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當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方向的時候,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只會順應著社會的價值觀與父母的期待。這是一個很大的抉擇,我有點茫然,但我知道我必須面對自己,面對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老師開放了許多選項給自己,像是心理學或社會學,但同時也產生「去從事一個自己常常去觀賞,但卻從來沒有參與的工作」的念頭,當楊老師決定往劇場發展後,便開始積極涉獵所有關於戲劇的活動,「我決定要成為劇場的一份子,於是開始全心投入!」楊老師不但參加文建會、周凱劇場基金會與國立藝術學院(即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長達45天的劇場藝術研習營,實際去參與劇場工作,擔任了他生平第一個演員工作;接下來的一年,就在臺灣大學旁聽文學院所有跟戲劇相關的課程。


「我常常決定了就去做,做了再說!」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楊老師很有決心,也有計劃性的安排,雖然是先斬後奏,後來竟順利得到了父母的認同。在一整年的全力衝刺之後,楊老師考上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並且在戲劇研究所第二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劇場藝術學門唯一的名額,三年級時順利申請到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展開了專業的劇場設計之路。

電機系成為在劇場中的基礎與優勢

「在初入行的學習階段,我的電機背景很快成為我的焦點」,老師相當清楚自己的所擁有的優勢,以及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劇場裡的技術設計就是『不那麼學術化的工學院』,以前都是在書本上看到的知識,在劇場卻是可摸到的、可驗證的知識,這兩種知識的方向是很不一樣的,以前念理化數學都是儲存在腦子裡但不會用,但是到了實際當口,就會發現那些在腦子裡的知識是那麼地有用!讀那麼久的書,就在行萬里路的時候,發現它們真的有用!」對楊老師來說,理工背景是劇場的基礎,劇場則是工程的實踐與應用。 「我知道我第一個優勢是劇場界裡面很少人有我這樣的背景,第二個優勢則是我可以運用工程的語言直接與技術人員溝通,然後再用劇場的語言跟劇場的人解釋,我變成了一個翻譯與轉譯者,我不一定需要自己去設計電路或組裝系統,或許只需要扮演一個良好的溝通橋樑,讓兩邊的需求、工作的可能性能夠真正的傳遞與交流」。除了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之外,楊老師特別強調電機系讓他學習到謙卑,「在台大的環境裡面,讓我發現自己很渺小,大家就好像是在大篩子中被重複篩過而留下的菁英,你會發現大家不僅是會唸書,還擁有許多才藝,每個人都比你聰明而謙虛!」如此開放的學習環境,讓楊老師能夠持續發展自己的興趣,並且不間斷地接觸劇場和人文藝術,造就了他「理工文人」的綜合特質。

耶魯大學「兩個教室」的學習

「在念電機系的時候,教學就是拿著教科書坐在教室裡面,老師在黑板上,把知識條列出來,但是我去耶魯大學唸書的時候,教學對他們來說不是這樣的!」楊老師說明在耶魯大學,教學是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在教室裡學習理論與知識,一個則是在教室外的工廠實習;在教室裡面,授課的是系上的老師,而工廠裡的老師則是工廠的師傅,包括木工、焊工與道具技師,這些師傅在工廠做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他們資深的經驗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每當有戲要上演,所有的佈景與道具,就在技術指導(technical director, TD)的設計、規劃與指導下,在工廠師傅的輔佐與協助下,讓學生們以實習實作的方式來完成。「每天兩點下課後,我們要把工廠裡排定的工作都做完;晚上六點後還必需把結構、電學、機械或物理的課程作業完成!」楊老師回想到過去在耶魯大學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學習卻是相對地紮實,而我也明顯地感受到老師對這一段全力投入劇場世界的時光,是非常興奮且深刻的。


「整個學習過程,學校已經幫你清楚地規劃好」,楊老師說明耶魯大學所給予的訓練是理論與實務並重,而且是有計劃、有結構的安排。「一個學年長達九個月的時間,每一段時間學校都會安排一個任務,例如學校會在前三分之一的時間規劃你擔任舞台監督的助理,中間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技術指導的助理,再接下來最後三分之一是當繪景指導的助理,到了第二年就會重複一次,只是可能改為燈光、音效工程甚至擔任技術指導等任務,讓我們有不同的學習。雖然必須搭配學校的演出任務,但我們所受的訓練是事先被規劃好的,所以我們都很清楚知道接下來的一年要做什麼、這三年要做多少事情,整個學程是非常有計劃的安排」,楊老師受惠於這樣的課程結構,因此也希望將這一套模式「改良」成為他的授課方式,訓練學生接受舞台上每一個可能的挑戰!

學習就是享受「做」的過程

「來到北藝大後我真的是滿懷熱情!」楊老師一開始到北藝大服務是在展演中心,兩年後才轉到劇場設計系,在過程中一直持續參與戲劇學院的學期製作,「我的心得是:第一,我很享受那個『做』的過程,第二就是因為有這些『做』的經驗,讓我在上課的時候,我有更多的例子、經驗可以跟學生分享。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相長的環境」,楊老師比喻這樣的上課模式,就像是把在耶魯大學的生活搬到北藝大一樣,自己仍一直在工廠裡面實習,一直持續在那樣的環境裡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十年下來,楊老師光在北藝大的作品就超過了20個,一些專業演出團體的邀約也不在少數。這些經驗的累積讓老師能成為技術設計的專業,「這些過去的作品非常好用,我把它們都做成一個個的專輯,上課時學生有什麼問題,我馬上就有現成的例子,可以直接給他們看照片、看錄影,學生們也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因為我不再只是講『牛頓三大定律』,我有很多東西可以跟他們分享!」楊老師豐富的經驗使他成為一個好的老師,同時他也因為教學,使得自己能有更精進的專業技術。 楊老師說自己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做」,一邊思考一邊動手做的學習模式,縱然花的時間多,卻能深刻印在腦海裡。「我的教學哲學是『做』,但是又不能偏廢『知』,知與做是一體的兩面,該知道的知識不能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去做就不會真的知道」。楊老師像是唸繞口令地說出了他的理念,並且補充說明他對耶魯大學戲劇研究所的深刻印象,「第一天會拿到一本新生入學手冊,手冊打開來第一頁,有三句中國古諺語: 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語出荀子儒效篇第八:「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楊老師認為學生必須先去做了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才能有辦法分享,在課堂上的教學只是知識的匯集,「像是牛頓三大定律,學生去做的事情他可能不知道原理,但是因為他做過了,在課堂上,重新跟他解釋什麼是牛頓定理的時候,也許他就會去想為什麼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卻行不通,他會有『自己』的體悟,這不是任何人可以給予的」。這就是楊老師在教學上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教育」最大的意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老師的心要更大

「我還不太敢稱自己為師傅,是因為我覺得要成為一個師傅,必須要有超過十年的經驗與功力,我還有一段差距,但是身為老師,我覺得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知識蒐集起來,像是焊接、木工或是機械機關的技術,然後教導學生在劇場遇到問題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楊老師認為課堂裡的教學,就是教導學生所有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與決定,「他們一旦有資源就可以自己尋找出路,所以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資源攤開來」,不過楊老師也說明劇場的每一件事情他都懂一些,但是沒有辦法做到很完美,因為每一個專業都需要很長時間練習,「我的心要再大一點,我應該要給學生引導,讓他們知道怎麼樣正確地使用機器,讓他們知道怎麼樣去選擇,將資源攤開來後,我就只要看著他們,然後在學習與實作的過程,再做溝通與討論,他們才會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經驗與判斷。」 楊老師說自己是誤打誤撞地進入教育界,只是剛好在生涯上的選擇與被選擇,讓他走上教學這條路,「我覺得一個好的老師需要具備的要有耐心、永遠用不完的熱情,要能夠循循善誘、因材施教,要能夠對每一個學生發展不同的教育方法」,楊老師很謙虛地說自己距離一個好老師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是我喜歡教學,我喜歡跟學生做朋友,我喜歡看到他們因為我的關係而成長,這是我個人的成就感,如果有一天我能夠看到任何一個學生,他因為跟我的相處,而成為一個很傑出、很棒的人,我會因此而非常驕傲的!」

老師能給予的不只是知識,還有信心

楊老師當學生的時候,也曾經受到老師影響,楊老師在中學時期,表現並不是特別突出,但是國二時生物課的王文耀老師,卻對他非常欣賞,甚至在課堂中常常會拿楊老師來舉例,一開始楊老師覺得非常驚訝,但是後來不但習慣了,而且感受到這位老師是真的很喜歡自己,「我原本是一個對自己完全沒有自信的醜小鴨,但老師好像看到我靈魂深處的某些亮光,他讓我覺得我是很有用的,他甚至會用『有才華』來形容我,在那個當下我是相信他的,那個相信也促使了我這輩子作人處事的態度─『我只要努力,我一定做得到』!」因為當初那位生物老師對他的相信,讓楊老師開始相信自己,「所以每當我遇到一些傑出的學生,我也常常會鼓勵他們,我會跟他們說『你真的很棒』、『你做得到』!一個老師對學生最深的影響,就是你相信他,你願意看到他成功。我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我覺得很棒!」對於過去這一段記憶,楊老師仍相當激動,在講述過程中還泛着感動的淚光,實際見證了一名教師的關心與愛,具有無限深遠的力量。 楊老師在學習之路上,除了有老師的鼓勵之外,自己也具備了相當堅定的意志力,「做一件事情不一定要絕頂聰明,最重要的是要有意志力貫徹到底,現在的孩子常說『這有什麼,我也可以,只是我不想做而已』,千萬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藉口,有時候做不到一件事情,其實只是軟弱,給自己太多藉口,如果願意給自己承諾,我相信每一個小朋友都可以做得到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我非常相信這個理論!」楊老師將國中生物老師對他的愛與信心延續下來,並傳遞出去,從楊老師認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一股堅毅的熱情,不論是在教學上或是面對劇場工作,楊老師都是百分之百的付出,「我會想要教到退休」楊老師沉靜但堅定地說。

劇場就是模仿人生

楊老師說自己喜歡劇場,是因為「劇場其實就是在模仿生活、模仿人生」,楊老師認為面對人生與生活,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如劇場設計者,常常練習用不同的視角來做設計,有時候從奇怪的角度去看,反而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氛圍,或是有說不出來的美感,也因此讓劇場是有趣、充滿變化、也充滿可能性。「我到現在都非常熱愛劇場,它永遠會給你一個驚奇,即便是你看了一些後台的製作,當你看到舞台上的成品你還是會有很多的驚喜,這樣的驚喜就跟我們人生中會遇到的驚喜是一樣的。」在旁聽楊老師課程的過程中,老師常常會分享他自己的新發現或是新學習到的東西,即便只是一個細節老師都會很興奮,而學生們也樂於分享他們的創意,我正是被這樣的上課氛圍所吸引,每一堂課師生丟出來的驚喜,以及熱情認真的討論、互動,參與這樣的課程真的是一種享受! 楊老師上課時總是會從各種領域的知識引經據典,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聯想與理解,「其實我們不管哪一個領域的人,都不能只有專注在自己的專業裡面,技術的人不能只懂技術,我有意識到我上課時會舉一些無關於技術的例子,會講戲劇文學的東西或是我在劇場裡面的感動,這些例子無非只是一種分享,去跟學生說明為甚麼我會想要做這件事情的動機。」楊老師喜歡與學生腦力激盪,引發更多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也教導學生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動機」,因為動機能引發熱情,並帶來完成後的成就感!

劇場其實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工作

「從我這個螺絲釘來看整個劇場的概念,我們工作的對象是『人』,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問題都不大,但是最困難的是,我怎麼樣讓對方相信我」,楊老師說明劇場包括了導演、服裝設計、燈光設計和音效設計等,怎麼樣讓大家可以開誠布公,把所有想法分享出來,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家能夠在分享的過程中選取最好的部份,將精華提煉出來,然後完美地呈現一齣戲。我觀察到楊老師非常注重上課時的「討論」,老師不只是單向地給予專業知識,而是以「對話」的方式進行,讓我驚喜的是這些感覺還乳臭未乾的大學生們,在不斷地訓練之下,真的能夠勇於提出不一樣的論點,並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楊老師培養學生正面的待人處事的態度,並讓他們瞭解到劇場工作不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而是需要團體的力量。「我在劇場工作的時候,習慣用電子郵件討論事情,而且如果導演發訊息過來,我會回覆給所有劇組的人,因為我和導演一來一往的討論中,可能還會與其他人有關,對我來說沒有什麼不能公開的秘密,我會盡可能地讓所有劇組的人,都知道現在進行的狀態,這樣做能夠避免失誤與誤解」,而在工廠裡,楊老師也同樣地會讓各組同學瞭解互相的工作內容與進度,從設計到裝台都是經過不斷地討論與合作。 楊老師表示雖然「溝通」在劇場中很重要,但是在教學的時候,卻不太容易跟學生去講述這一部份,「因為我去跟他們說你要與人和善,你要好好跟別人說話,可是劇場工作16個小時下來,脾氣就來了,你肩膀上有上千斤的重擔的時候,你怎樣還能控制脾氣,溫和地跟人說話,這是一個很大的修煉!」楊老師謙虛地說自己也還在練習,不過身教在此時發揮最重要的效用!「我覺得學生也都在看,我們在做學習製作的時候,他們自己會學,我怎麼跟導演、設計溝通,我所合作的對象,他們又怎樣回饋給我,或他們怎麼樣對待我的時候,學生其實都看在眼裡。」楊老師說明雖然他不確定學生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習到的是什麼,但是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期許透過身教將自己的觀念潛移默化地種在學生心裡。

採訪後記

楊老師堅持除了教室之外,必須還要從工廠的實際製作中進行教育與學習,我在跟課的過程中,實際感受到了「身教」的影響性以及「做中學」的深刻意義。我很喜歡楊老師與學生們共同參與系上製作時的互動,同時也看到楊老師不斷自我突破、精進的意念與熱情,以及學生對楊老師的信任與崇拜。楊老師的教學之路,如同在製作一齣戲,在打造的是一扇窗,讓學生能夠透過這扇窗看到更寬廣、更專業的劇場世界,而這扇窗也能射進愛與希望的曙光,讓學生在學習的路上能得到適時的引導,以及感受到暖流的傳遞;楊老師是一座聯繫人心的橋,他無私地分享經驗與傳承專業技術,同時也傳遞自己對藝術的感動與促發學生的創意,並努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得到成就感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