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科技共感美學》跨域課群計畫

  • 2019-08-30
 
本計畫「《科技共感美學》跨域課群計畫 試圖探討以新興科技媒材、數位技術與生命科學現象,複合的跨界實驗,透過教學模組改變所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反思人類與科技互動、社會溝通模式的轉變、心理及語言模式,嘗試重新詮釋人與物的對話契機。另一方面探討新興科技與數位媒材的信息交流、回饋與控制,當代轉譯的有機擬態,成為藝術的前瞻主流,例如以「光」或「聲波」建構擬生物循環與生命規律,成為藝術創作中介,展現不同修辭邏輯與時空再造,進而省思當下所處的文化與社會議題。由於科技性的推展,藝術品不再是被觀看者的客體物件,視覺主體的內外在聯繫、互為主客的視點翻轉、無疆域中介,開啟觀者與藝術家無窮盡的想像與載體敘事,北藝大將扮演臺灣科技藝術的前瞻領航,引導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賦予藝術主體性,同時,不斷對主體提出質疑與反思,經由科技藝術的多重演繹,形塑知識與載體可能。
 
(一)藝科融合的創新教學
作為引領文化科技發展的前瞻方向,設計跨領域創作實驗課程,引導學生將科技藝術結合表演藝術,發展跨域合作、創意整合、技術應用、表演製作等實驗性課程,融合生物知識、科學技術、視覺與聲覺美學,回應科學並提出當代無法解決的哲思問題,也試圖探究社會文化現象與脈絡。

 
(二)前瞻性議題共學研究
成立跨域、跨學院之教師社群,群策群力鏈結教學跨域合作與教材研發合創,由社群教師分享專業領域發展及藉由議題式的討論發展共學研究,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舉辦講座和工作坊,吸納不同知識與應用,實現跨領域人才之培育與教研合一。

 
(三)培育具創作與活用新知之人才

1.深化既有「聲音藝術[1]」議題(Sound Arts與Soundscape):深化新媒系、美術系及音樂系既有與「聲音」、「聲響」相關課程,使「聲音藝術」透過聲學的介入,讓聲音產生有機的多元化與藝術產生激盪與火花,將聲音與地景環境、生態、記憶、意象、文化及社會種種,於聲音領域以議題式探索,漸進擴展至聲學與聲音藝術的應用與發展,如:AI音樂生成、創作與自動採譜、影像音樂合創、音樂科技與多媒體技術研發、聲響藝術表演與專題論壇、聲響與生態、社會環境等。

 
2. 引進新興「生物藝術」議題:「生物藝術」(Bio Arts)涵蓋跨越科學和人文的概念,隨著生命科學、醫療科學發展,人文研究於生命的思辨中趨漸削弱,「生物藝術」架築藝術和科學間的連結,形式上延續技術物與物的系譜,使得生命觀點出現許多技術物介入,在物質文化間的規畫中展開新思辯,而在科學與社會行動間連結了藝術語言,兩者產生對話、相互映照,藉由本計畫引入「生物藝術」之概念,在科技的複合與應用下,挑戰藝術的基本命題,同時也將開拓更多不同藝術創作的可能。

This is an image
        跨域課程與活動規劃之關聯性及本案推動架構圖
 
 
[1] 原「聲響藝術」,為避免混淆與錯誤理解,改以「聲音藝術」作為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