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理想TA -人文學科的教師觀點

  • 2019-05-04
  • RulingDigital

【文/黃坤騰】

  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師協同TA教學發展期初工作坊」於2月20日假教學大樓C403教室舉行,特別邀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及中文系教授,同時也是「全國優良通識教師」的梅家玲老師來校講演,以「如何成為理想TA - 人文學科的教師觀點」為題,從人文學科教師的觀點出發,分享一位理想TA應兼具「知性與感性」,並該重視「學習與輔導」,並且不忘提醒,即使TA工作多待遇少,但只要有「心」,除萬事皆可成之餘,亦能領會人與人之間真情交感的美好經驗。
 
從人文教育觀點看TA:從一首詩開始說起
  「什麼是人文教育?」梅教授先藉詩人馮至(註一)最具代表性的詩集《十四行集》中<我們站立在高高的山巔>一詩作為引題,說明「人文教育」是以「培養高尚生活品味及美好人格情操為目的的教育」,也就是以「人」為本,且能將所學落實於現實生活的一種教育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涵養包含「思辨」、「想像」、「審美」、「創造」的能力;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會、交感、交融互動中,則能學習到「尊重」、「了解」、「關懷」、「包容」的情操,實踐「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重要理念。進一步來說,在人文教育思維底下的,一位理想TA就必須兼具「知性與感性」,並重視「學習與輔導」。
 
從人文教育觀點看TA:知性與感性兼具、學習與輔導並重
  梅家玲教授由「TA與老師」、「TA與TA」及「TA與學生」三方面來揭示TA角色的重要性。「TA」-「Teaching Assistant」,教學助理-,顧名思義即為擔任教師之左右手,在課前,TA必須協助教師準備相關教材教具且熟悉課程內容;在課堂,TA則協助教師教學;在課後,TA得與教師分享輔導心得並檢討課程成效。她表示,站在面對學生第一線的TA們,就如同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原因在於一方面與學生較為親近,另一方面也較容易從與學生的對談中得知對課程的種種意見,TA若能與教師在課前課後保持聯繫,就能讓教師明瞭學生反應而適時調整授課內容,並能於往後的課程設計上加以改良。
● TA看過來:與教師和學生多多保持聯繫,努力變身為一座「橋梁」。
  TA與TA之間,梅教授建議TA可以藉由心得交換、相互合作及分享帶領討論及設計學習活動的技巧,讓參與課堂的所以人,不管是教師、學生及TA本身,皆能因為TA無私地傾囊相授而受惠,特別從教授所帶領的三位TA身上,就能體會到那種與課堂「同進退」的革命情感。
● TA看過來: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TA間相互扶持才能眾志成城!
  在TA所扮演角色中,除了是教師的好助理、TA的好同儕外,最重要的就非學生的好伴讀莫屬,不僅要就教師上課內容設計問題,帶領學生討論之外,還得:
1. 提示學生觀察線索的方法;
2. 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及問題意識;
3. 了解並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4. 就成員特質規劃不同的學習活動;
5. 關懷學生的學習狀況;
6. 協助學生進行個人及團體作業之構思與實踐;
從大處著眼之餘,還得從小處著手,時時刻刻針對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協助,這是身為優良TA必經的試煉之路。
● TA看過來:所謂「塵沙一入成灰燼,斷金千錘色益紅」,透過這樣的鍛鍊、抱著如此的信念,相信終能實現「今為TA,明成良師」的美夢。TA們,讓我們發揮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奧義吧!
 
從人文教育觀點看TA:唯「心」一字訣
  「TA的工作往往會佔用許多私人的時間」,梅教授不諱言地說道,她也十分感念歷年來TA的無私付出。但為何擔任其課堂的眾TA能如此拋頭顱、灑熱血呢?她化用昔日梁惠王問政於孟子的千古名句「何必曰利?亦有『情感』而已矣」,(註二)來說明當TA喜愛這門課,樂於協助學生的同時,學生也會同樣熱愛這門課,願意全心全意投入到課堂之中,「這是情感凝聚時自然而然所產生的向心力!」其說道。即使擔任TA是一份工作,獲得的待遇也不高,但梅家玲教授千叮萬囑,建議擔任TA工作的同學可將其視為生命當中美好經驗的一部分,藉此機會,好好感受人與人之間生命的交會、情感的交流、觀念的激盪,TA既是工作也是生活,同時也是彼此學習,自我實踐與完成的最佳場域。
  最後梅家玲教授以其在台大所開設的「現代文學與文化」這門通識課程為例子,除展現教師、TA與學生相互激盪、扶持、合作的豐碩成果外,也不忘再次提醒在座北藝大的TA們,要成為教師、學生心中的完美TA的無二「心」法,即是一字訣-「心」-,只要有心則「萬事可成」,就如同講演一開始詩人馮至所寫:「我們隨著風吹,隨著水流/化成「校園」裡交錯的蹊徑/化成蹊徑上行人的生命」,(註三)透過在課堂上的互動,教師、TA與學生將成為彼此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即使月流逝,依然記得你我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註一】:
馮至,原名承植,字居培,河北涿縣人。畢業於北京大學,1930年赴德國留學,返國後先後在上海、昆明、北平等地任教,身兼學者與詩人兩種身分,曾被魯迅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
【註二】:
語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一。原文為: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註三】:
原詩為:「我們隨著風吹,隨著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化成蹊徑上行人的生命」。全詩如下:

<我們站立在高高的山巔>

我們站立在高高的山巔
化身為一望無邊的遠景
化成面前的廣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

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聯
哪陣風,哪片雲,沒有呼應
我們走過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生長,我們的憂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樹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濃霧

我們隨著風吹,隨著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
化成蹊徑上行人的生命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臺灣大學 梅家玲老師演講 ■老師演講以人文學科為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