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作夥來唸歌:縱談台灣歌謠的過往與展望

  • 2019-05-01
  • Digital Ruling

[文字報導 / 黃郁晴]

這個時代已經沒有遊唱詩人,沒想到在台灣竟然還有一個。
  春光明媚的星期一早晨,黃春明老師和陳明章老師翩翩到訪北藝大,為北藝大師生帶來一場豐富的聽覺饗宴,兩人一派輕鬆,直說他們完全沒有準備、沒有「套招」,一切隨興所至。 

  開場先由吳慎慎老師引言,提起非科班出身的陳明章老師曾經差一點成為校友的往事:當時的音樂系教授聽了他的作品十分欣賞,希望他能將作品寫成五線譜,「如果要五線譜,那我想這裡大概不是我該去的地方。」這句話背後的意涵也道盡了本次講座中黃春明老師所再三強調的「生活教育」之重要性。 

沒有學歷,有生活。
  「我的五個老師都沒有學歷!」無論是國寶級的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或是2008年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朱丁順,這些影響陳明章老師至深的良師,通通都只有「小學」學歷。黃春明老師也連帶對應到台灣社會現在的狀況:「讀書才有知識?而農民真的沒有知識嗎?既然他會種稻,他當然有生產的知識,更重要是有生產的『行為』,我懂,我也能做。我們的知識份子考試都懂,但他能不能做?」 

  談/彈起人生中的第一個大獎,侯孝賢《戀戀風塵》的電影配樂,陳明章老師一邊示範,一邊笑稱這就叫「無拍音樂」,我們是樂句民族,和西方人講求精準的節奏和音準不同,「我們是玩到沒有拍子最好!玩到pitch不準最好!所以不管是郭英男還是胡德夫的音樂,每一次現場的氣氛都不一樣。」 

  說回教育,黃春明老師認為現在的小孩很可憐,學台語用羅馬拼音,然後學英文又是另外一套,但歌謠其實是學習語言最直接的方式。「因為音樂就在我們的血液裡,剛剛陳明章在唱的時候,很多歌詞你不見得知道,但你在感動什麼?是你的細胞在感動!」 

 
大家要唱大家學,大家都不要唱,才變成我的。
  黃春明老師憶起陳達去世的前一年,他們在重慶北路一間澡堂相遇。他說電視節目最近有表演他的歌曲,問他知不知道,陳達卻沒被告知,「可是那是你的作品啊!」陳達只謙虛地回答:「對啦,是我的曲啦,可是大家要唱就大家學,大家都不要唱,才變成我的。」這段對話說明了台灣歌謠不該被束之高閣,歌謠真正的價值在於被持續地傳唱,從歌詞內容和曲調形式去挖掘當時的社會背景,那種活潑奔放的民間氣息,歌謠其實就像現代詩經,是「有聲」的台灣寶藏。

閉上眼睛帶我們到太平洋去
  本來黃春明老師打算以他《鄉土組曲》一書的方式,透過歌謠,以順敘法將台灣民間社會的演變娓娓道來。但正如一開始所言「隨興所至」,兩人就像合作無間的好搭檔,當春明老師在講,明章老師就順著他的嘴形自由地彈奏,最終,獲得這些「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閉上眼睛,音樂就能帶領我們到任何地方。
 從布農族八部合音汲取靈感而來的「海洋吉他」,吉他的撥弦聲一波波像海潮,坐不住的陳明章老師邊走邊唱,環繞全場,一個現代版的遊唱詩人就在你我之間。
 
■ 同學們無不被台灣歌謠所深深吸引

■ 海洋吉他模擬布農族八部合音,
音律綿密如潮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