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與入世─北藝大與法鼓佛教學院交流參訪

  • 2019-05-04
  • Digital Ruling
位於金山的法鼓佛教學院,與台北藝術大學一直有很密切的學術交流;法鼓佛教學院校長釋惠敏法師,除了現在仍在北藝大繼續授課(「禪與靜心」)外,還曾擔任過北藝大的代理校長、教務長等職務,不僅首開佛門弟子擔任公立大學校長的先例,惠敏法師的幽默與開放,也讓許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 / 蕭文華]
沿著海岸線往北,一彎轉過一彎,猶如人生又或是修行之路,水盡而山起之時,便見巍峨莊嚴,遺世獨立,人間一方淨土─法鼓佛教學院。 

人間淨土與佛教教育 
位於金山的法鼓佛教學院,與台北藝術大學一直有很密切的學術交流;法鼓佛教學院校長釋惠敏法師,除了現在仍在北藝大繼續授課(「禪與靜心」)外,還曾擔任過北藝大的代理校長、教務長等職務,不僅首開佛門弟子擔任公立大學校長的先例,惠敏法師的幽默與開放,也讓許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惠敏法師領導的法鼓佛教學院,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學校呢?佛教一向予人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玄妙感受,教育卻是開放且需要討論與思辯的,如何在教育學術與宗教之中取得平衡呢?跟著參訪的腳步,這些疑問將一一釐清。 

本校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CTL),由副校長暨教務長張中煖老師帶領,於11月4日至位於金山的法鼓佛教學院進行參訪。法鼓佛教學院依山而建,進入學院就等於進入山區,於群山環繞中,學院更添幾分靜謐無爭的氣息。而甫進校區,就見惠敏法師早已在教育行政大樓相待,一臉微笑地領眾人進入會議室,參訪於焉開展。整個活動流程大致分為兩個部份,一是校園參觀導覽,二是兩校的經驗分享與交流。 

傳統與現代化的並存
惠敏法師協同學院師長,帶領一行參訪人員巡覽校園,起站是作為會議、小型演講場地使用的海會廳,然後出發前往校史室、國際會議廳、研究教室、圖書館等處。法鼓佛教學院的景致相當美麗,景色卻又和同樣是依山而建的北藝大迥然不同,幾乎是青山,就算是建築物的景象,也多了一分距離與平和感;任一扇窗戶望出去皆是風景,簡直像要呼應佛陀的無入而不自得似的。

但法鼓佛教學院的硬體設備卻並無任何跟不上時代的簡陋之氣,自有一份令人讚嘆的精緻細膩。國際會議廳的座位非常符合人體工學,在廳中甚至有為專為媒體方便放置器材而設的座位區,各設備的設計都看得到對與會者的善意及貼心。圖書館佛教相關的藏書相當豐富,不僅有明藏、清藏、卍藏,還有滿文大藏經、緬甸的碑謁等等,讓人嘆為觀止;圖書館四樓甚至有一般大學少見的微縮資料閱覽室,可見其對佛教文物及經典數位化典藏的努力。
從教育行政大樓出發,再回到教育行政大樓,起點亦是終點,竟讓人有某種圓融合一的感受。

以現代科技發揚傳統
回到海會廳,首先由惠敏法師簡介了法鼓佛教學院的歷史沿革和現況,從附屬於文大到移校北投,最後在2007年成為第一所教育部核可的獨立單一宗教研修學院,法鼓佛教學院現有學士班和碩士班,師生皆致力於佛教經典的發揚和典藏。由於成校時日並不長,課程地圖等教學支援部份尚嫌薄弱,張中煖老師和吳玉鈴老師特別針對這部份和學院進行分享。吳玉鈴老師提到北藝大的教育和學生養成方針是「以量少質精為目標」,學生人數不多的法鼓佛教學院,或許可從這份同質性中取經。

接下來法鼓佛教學院報告的專案計劃讓在場所有人驚豔不已。學院的資訊組組長洪振洲向我們展示「漢傳佛教高僧傳地理資訊系統」,這個專案以《高僧傳》的視覺化為主旨,將書中高僧所到之處標示於全球地圖上。當使用者鍵入「玄奘」,便會看到中西亞一帶玄奘密密麻麻的「足跡」,移動游標便可讀到玄奘何年在當地發生何事,實在是科技與經典結合的一大躍進。除此之外,古典曆法的計算、經典的數位典藏技術也令人贊嘆,以後要查閱佛經經典只要進入該系統,即可同時看到電子文檔及原本的書頁圖像,遇到沒聽過的人名、地名,只要按下超連結便有解釋可看。古人在地上走,我們在網路上走,佛教經典現在也邁入web2.0時代了。

以入世發揚出世
法鼓佛教學院位於山區,猶如絕塵出世;而透過高科技的網路技術,又能入世弘道。佛教的傳統和悠久歷史應該努力維護保存,而其價值應被彰顯,藝術亦如是。法鼓佛教學院和台北藝術大學,對於「對的事情」投注高度專注和心力,弘法的菩薩道和藝術的創作展演,兩校之間擁有許多微妙的共通點。期望雙方能透過不斷的交流與學習,相互成長,提升學術高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齊力為各自的核心價值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