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講座:感官世界地理」小籠包的深度表演

  • 2019-05-04
  • Digital Ruling
【文字報導/陳汗青】 
 
「經過在北藝大的四年,你對於飲食的感覺是否在求生存中消失了?」

  這是關渡講座「感官世界地理」主持人楊子葆老師在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用餐時間的學生餐廳,總是擠滿等著去上課、排練或呈現的同學,學生們嘻笑打鬧的場景隨處可見,卻鮮少看到有人細細地品嘗食物的美味。基於生活便利性的要求,食物成為生理功能的燃料,味道似乎也不再重要。只是「食而無味」,指的不僅是味蕾功能的退化,而是我們開始對於生活中的微小細節視而不見,然後錯過生命中的一小塊美好。

  「那就去吃吧!」楊老師的這句話,決定讓同學們到永康街走一趟-用身體感官品嘗各家小籠包,再分享這趟旅行的所見所聞。看似單純的小籠包,其實包裹著一層層的學問。從內餡豬肉選用的部位、外觀小籠包的折線,到服務生的一舉一動、店家整體的環境整潔與裝潢配色,都逃不出同學的眼睛,一一被仔細檢視討論。不管是用「技術高超」形容服務生的倒茶技巧、以「三任女友」來表現不同小籠包惹人憐愛的模樣,或是認為湯汁很「誠懇」來表達小籠包湯汁的清淡不油膩,都充分展現出每個人豐富的想像力與感官經驗。「初戀,是個不擅長講笑話,遇見不熟識的人也不向前打招呼的女孩。但她的一切都這麼真實,自然的無懈可擊…」是否與記憶中的鼎泰豐十分相似呢?

 
  楊子葆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以外交官員的角度,談關於小籠包所內含的台灣文化、歷史與精神。文中提及,「外交是可能的藝術」(Diplomacy is the art of possible),從排隊入場開始到付帳落幕,「請客吃飯」也可以是一場完整的文化表演。無論是「藝術」或「表演」,對北藝大的學生而言,若無法從更寬廣的角度去觀察世界,比他者更鉅細靡遺的描繪親身體會,該如何成就一次能夠動人的精采演出? 

  隨著知識傳播的快速,我們在面臨「過度溝通」的威脅下,唯有透過真實的感官經驗,用身體、味覺、聽覺、嗅覺來建構自己的世界地理,才能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心智其實並不在腦中,而是隨著無所不在的酵素與荷爾蒙旅行全身。因此我們藉由旅行,學習找回藝術創作中的感官經驗。而小籠包的深度之旅,只是這一趟漫長旅行的起點。

延伸閱讀:
《今周刊》No. 82, 2008.09.08, pp.82-84
「從排隊入場到結帳找錢:一場完整的小籠包文化表演」

 

 ■ 各組輪番上陣演繹小籠包的不同美味
■ 身體感官實際體驗
 
■ 透析小籠包包裏著的層層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