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流浪者計畫 - 北印度之旅

  • 2019-05-01
  • Digital Ruling
獲得97年度本校流浪者計畫補助,美術系美術創作研究所研三生黃雅惠同學於7月4號展開為期23天的北印度流浪之旅。這趟旅程對於她而言,不僅是個幸運之神給予的禮物,整趟旅程帶給她的震撼,遠遠大過於她的想像,一切始料未及。透過這次的整理報導,也讓我們一起分享她的北印度流浪之旅。

This is an image在23天的行程規劃中,黃雅惠以印度首都德里(Delhi)作為旅程的起點與終點。她說到,最初的幾天先停留在德里,摸索出往後旅程的交通與旅遊資源,順便熟悉異國的環境和氣息,接下來往北向喜馬拉雅山區,查謨與喀什米爾省(Jammu & Kashmir)邊境的美麗湖泊祕境斯利納加(Srinagar)前進。在經過停留的幾天後,二度回到德里,再轉去西邊擁有最原汁原味印度傳統文化的拉加斯坦省(Rajasthan)遊歷幾個重要的歷史城邦都市;例如氣候乾燥、鄰近巴基斯坦的黃色城市齋沙默爾(Jaisalmer),居民溫和又淳樸的藍色城市久德浦爾(Jodhpur),風景優美的烏岱浦爾(Udaipur),歷史上有強盛王朝盤據的齋浦爾(Jaipur)。走過幾個拉加斯坦重點都市,再度回到德里轉往東行,前往擁有舉世矚目泰姬瑪哈陵(Taj Mahal)的城市阿格拉(Agra),及印度的最神聖的生死之地,位在恆河邊的瓦拉納西(Varanasi)。

德里當地的藝文活動也十分興盛與被受重視,此行除了參觀館藏豐富的國家博物館及Hibitat International Center參觀等三個視覺藝術相關展覽外,黃雅惠也參加了於India International Center一場西藏電影節(Tibetan Film Festival)的放映會。此外,她也到德里南方郊區的Global Art Village國際藝術村,拜訪正在此地駐村的北藝大校友王曉華。她說到,這三個機構雖然地處位置不同,然而皆有一共同的特色,它們若不是位於政經文化機構聚集之區域,就是位於靜謐氣派的豪宅別墅群中。機構的大門皆警備森嚴,外頭圍牆高聳,裡頭的園區建築為西式現代風格,環境也整理得美輪美奐;很顯然與巴札附近或一般市井小民居住的街區有著天壤之別的景致。 

在IIC的西藏電影節活動現場,放眼望去,除了少數西藏人士外,場中有相當比例都是西方人,再不然就是衣著光鮮整齊的印度人。不難想像,會出席這類文化活動的人應該大多是具有良好經濟條件、身分地位不差的人士,若不是社會菁英,至少也會是中產階級受過不錯教育者。有了這樣的觀察,大概能夠歸納出一個小小的結論:印度的當代藝術與文化活動僅是社會中極少數族群的活動,一般非專業人士甚至力求溫飽的低階民眾幾乎少有參與者;儘管已經越來越開放,社會的貧富與傳統階層潛在觀念很自然地就區分了人們各自的生活及參與文化活動的型態。

黃雅惠談到,在國際藝術村參觀的時候,學姊王曉華相當熱心地帶引她們參觀環境與認識藝術村的主持人和其他駐村藝術家,也分享了她在駐村期間的藝術創作與心得。此外,在與一位印度的年輕藝術家聊天時,他提及印度國內年輕藝術家很難不去面對與社會環境壓力相關的困境;好比說藝術家生產出來的作品不僅要對抗傳統文化價值觀所賦予的桎杌,也要與自己的作品是否具有產值的現實問題中拉扯。

她認為,印度才剛發芽的當代藝術環境條件並不優渥,由於和外界接觸的管道稀少,使得年輕藝術家非常渴望能與外界互動,也企求任何能與國際接軌的機會,藝術創作者要靠著創作生存十分不易。

這一趟 23 天的印度旅程對黃雅惠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清楚自己應該面對的現實。她說到,因為走進貧窮人民的生活區域,所以曉得生存的辛苦與競爭;因為經歷狗屁倒灶的欺騙,所以曉得文化差異、人性以及信念的意義;因為站在宗教祭典的人群裡與大家同聲歌唱,所以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與當地文化的魅力。旅行途中的經驗能轉化成為對自己具有效用的心得感想是因為身體的參與,而這就是自我的現實。

此外,為記錄這次印度北部的旅遊紀錄點滴,同時分享一些親身的觀察與心得。黃雅惠同學也特別將這次的流浪者計畫相關資訊放在網站,歡迎上網詳見更多精彩內容與花絮。

網址為:http://sites.google.com/site/indiashot1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