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一把剪刀去流浪 陝北探訪剪紙大娘

  • 2019-05-01
  • Digital Ruling
- 講座時間:98年5月25日(一)上午10:30~12:00 
- 講座地點:本校教學大樓C403 
- 主講者:吳耿禎 / 建築設計工作者
 

[文/魏利庭] 

 

童年家鄉的記憶在心中留下的痕跡,讓藝術家吳耿禎細細回溯起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漣漪,逐漸漫開在剪紙藝術之中。家鄉的溪流緩緩流動,創作的能量激勵吳耿禎串聯起對剪紙藝術不倦的熱忱,細膩的心思在藝術家吳耿禎的創作中清晰可見。 

 

This is an image
童年記憶的延伸

創作階段是不斷與時俱進的。吳耿禎以建築概念結合藝術創作,藉由在游泳池水面拍攝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在天色未亮前,藍灰冷色溫滿佈在拍攝的作品中;尤在長滿青苔的游泳池跳躍,水面產生一圈圈往外擴散而開的漣漪,從空中俯視而下,光暈與水紋結合就像透過光來看剪紙藝術。 

大學畢業前,吳耿禎前往馬祖,在當地社區結合廢棄的石頭屋將窗戶重新詮釋。期間,吳耿禎思考著「剪紙是否能深刻反映文化或社會面?」,在剪紙過程中,當剪刀變成技巧侷限自己,唯有藉著不斷剪紙創作突破自我,這一層感受促使吳耿禎想起童年家鄉記憶中的河流;一位阿嬤和吳耿禎述說的故事,促使其創作「女性月經血痕」作品,利用將血痕呈現乾淨狀態來隱喻母體與河流兩者之間關聯性。 
而在吳耿禎的童年記憶中,親情與螢火蟲的意象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一路上親情的力量支持昇華。他回憶起在2005年2月14日,加護病房中,爺爺身上插管,陽光盡情灑在身上。那天,吳耿禎站在加護病房外,透過窗戶看著他,窗戶上貼著剛剪好的紅色剪紙,紙上九個圓與小天使環繞著,對他而言,剪紙在這一刻便產生了時間及空間感。


在建築與藝術間的出口

如何在自我身體留下對剪紙的思考記錄?吳耿禎從生活週遭拾取的葉子作為剪紙材料,贈給路人,甚至透過反芻葉子,慢慢消化剪紙經驗。為了找尋建築與藝術之間的關聯,吳耿禎開始摸索不同媒材,將木材作為紙張切割成幾何形狀,透過分開與接合,呈現出如同在游泳池水面跳躍而產生的水紋。


帶一把剪刀去流浪

聽著吳耿禎描述著在陜北的旅程不斷步行經過一個又一個村落,沿途吃著向日葵、紅棗、果實,天地之間寂靜,感受著瞬間有如明信片的畫面,不知道時間是停止還是前進。時間在當地是黑夜與白天,陰與陽,好似呈現在剪紙藝術的陰刻與陽刻。剪紙在陜北窗門上張貼著,天與地之間的對話,剪紙樸實的色彩,粗糙亮眼,帶給吳耿禎心靈上的沐浴,產生溫暖的溫度。 

陜北的窯洞,大娘從櫃子拿出手工活、泥塑、手繡鞋墊,讓吳耿禎感受到陜北大娘對家庭、兒女、子孫的那份親情的寄託,母愛的力量傳達到生活用品上。 
陜北的農民畫、木板年畫、虎頭鞋、黏面花、民歌等,甚至到離天堂最近的藏區、敦煌玉門關,吳耿禎發現那兒與眾不同的氛圍,重而審視自己對生命的信仰與價值。這段流浪的日子讓吳耿禎瞭解,唯有在逆境中經歷生命苦難,才能有真正的體驗,破涕而笑! 

 

This is an image
■ 吳耿禎與大家分享其創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