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1210

教育部人文社会与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计画第零期

This is an image这是一张图片

计画名称:《科技共感美学》跨域课群计画
执行期程:108年2月1日至108年8月31日
计画主持人:林宏璋/美术学院教授兼教务长
共同主持人:王俊杰/新媒体艺术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核心团队成员:魏心怡/传统音乐学系助理教授兼教学与学习中心主任
团队成员:
【校内】
音乐学系卢文雅、IMPACT林姿莹、音乐学系吴思珊、新媒系王连晟、新媒系黄裕雄、美术系郭昭兰
【校外】
国际声音艺术家杨嘉辉、中央研究院资讯课学研究所苏黎、音乐与文化科技实验室黄郁芬、创作团体㗊机体宫保睿、远房亲戚实验室曹存慧、㗊机体/TW BioArt顾广毅


◆计画目标:
科技的发展历史就是艺术改变人类的感性进程。十九世纪机械复制技术,如摄影、电影进入人类的生活,以「媒体化」方式改变现代社会的生活面貌。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所强调的共感美(Synesthesia)正是现代生活的最佳体现,不仅仅是多重社会性转化为艺术的感知,更是人类的感官进入交融状态,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流窜与牵引,揭示艺术引发一系列共振效应与集体感知。在科技全面进入数码拟像及生物模控(Biocybernetics)的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媒体化及科技所改变的感性生产更是进入全面改写人类的视听经验,亦即美学经验;由此人类的本体状态(ontological stance)进入了与「物(thing)」为基础的科技对话。现今艺术运用各式媒材,企图打破美学限制指涉于社会、文化、性别与政治等跨文本意义,意即艺术实践并非侷限于固定表现,而是跨学科复合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引发当代生活、文化与美感经验共感。本计画「《科技共感美学》跨域课群计画 」 试图探讨以新兴科技媒材、数码技术与生命科学现象,复合的跨界实验,透过教学模组改变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反思人类与科技互动、社会沟通模式的转变、心理及语言模式,尝试重新诠释人与物的对话契机。另一方面探讨新兴科技与数码媒材的信息交流、回馈与控制,当代转译的有机拟态,成为艺术的前瞻主流,展现不同修辞逻辑与时空再造,进而省思当下所处的文化与社会议题


◆计画推动策略与作法:
本计画希冀透过艺科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社群的前瞻性议题共学研究,探索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育的多元性,以艺术链结、研发、科技、永续(Assembly,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简称A. R. T. S.)四大面向,发展计画推动策略及方法:
一、 艺术教学资源链结Assembly:
(一) 擘划全方位跨领域课程与教学精进
(二) 促进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多元与活化
(三) 前瞻议题串联、课程模组运用整合                                        

二、 艺术研究Research:研发链结艺术与科技课程教学之示例典范
(一) AI、VR、AR、人机互动等专家智识与艺术研拟
(二) 展演实务合创
(三) 促进国际交流与产学合作的课程延展

三、 科技与艺术整合Technology
(一) 发展共学教师社群 
(二) 培养前瞻性人才
(三)  艺科实验室设置、创新课程与教材研发

四、前瞻永续性Sustainability
(一) 整合跨领域学习环境与课程发展
(二) 延续发展高教深耕计画 
(三)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情境翻转、专业学习永续


科技共感美学系列工作坊

国际声响艺术研讨会
日期:108年5月5日(日)9:20-17:00
说明:剖析声音艺术当代现况、案例及未来发展,就目前台湾在声音艺术领域的发展及研究,以及从展演、教育等面向,借镜香港发展模式,探究台湾声响艺术教育的未来途径。
讲者:
苏黎/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研究所 助研究员、音乐与文化科技实验室(Music and Culture Technology Lab)成员
黄郁芬/英国爱丁堡大学里德音乐学院博士、音乐与文化科技实验室(Music and Culture Technology Lab)成员
Samson Young/ 香港艺术家、作曲家、普林斯顿大学音乐博士(作曲)

生物艺术工作坊
日期:108年5月18日(六)12:00-17:30
说明:引介国内知名生物艺术家,介绍国内外生物艺术发展及国际案例,共同探究生物艺术当代及未来发展,并讨论
讲者:
宫保睿/㗊机体独立设计师、新媒体艺术学系兼任讲师
曹存慧/远房亲戚实验室科幻长
顾广毅/㗊机体、TW BioArt共同创办人

◆科技共感美学专家论坛

跨领域与艺术高教的未来
日期:108年7月2日(二)10:30-18:30
说明:本论坛透由多元视角分享,解析艺术产业人才市场需求,另透过艺术高教机制的案例分析,探究艺科融合的创新教学未来发展,探索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育的多元性,希冀透过课程规划,将创新且多元的教案与教材教法融入课程,以「声音艺术」及「生物艺术」课群,培育具创作、思辩能力及实践的艺术跨域人才。
讲者:
魏颖/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泛生物艺术工作室(PBS)」创始人、2019年欧盟科技艺术奖STARTS国际顾问
游崴/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研究组总监
王柏伟/台北市立美术馆研究组助理研究员
王俊杰/新媒体艺术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王连晟/新媒体艺术学系专任讲师

产学交流参访

参访行程:国家太空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
参访日期:108年4月29日、5月20日
交流重点:
1.参观国家太空中心卫星侦测厂房、太空中心史馆、卫星操控中心。
2.洽谈计画合作与技术资源使用的可能。
3.了解文化部「媒合艺术家及科研单位发展科艺创新实验计画」、「Arts@ITRI艺术家进驻工研院计画」执行内容与概况。
4.与进驻艺术家对谈,了解参与计画动机,艺术家与科学家(动机与智慧制造AI辨识实验室、身体感知创意实验室、自动化与新媒体实验室)合作现况、困难与解决方案。
5.参加「Arts@ITRI艺术家进驻工研院计画」第一季成果分享会,参观电光所3D打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