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已經是第四次擔任TA,說老不老,但也整整兩年。這兩年曾任「臺灣文學與文化」、「感官世界地理」、「跨界與探索」、「文化田野的探索」等課程TA。這學期第一次要帶領研究所的同學們,雖然在期初TA培訓的時候分享很多心得,但在上課前,也難免對於胡台麗老師與研究生產生很多不同的想像。文化田野的探索,是我在北藝大的第二次「探索」課程。與飛天遁地的「跨界與探索」不同,這堂課有著很多需要從「心」去思考的內容,關於我們身邊不重要的存在、關於那些明天就要消失的小事。
胡台麗老師在課堂上,放了自己的作品《穿過婆家村》。被電影所同學們稱為「紀錄片教母」的胡老師,從自己的婆家出發,以一個都市人的觀點,記錄著許多好似不重要的小事件,無論是叔姪間的爭吵、生命禮俗的孝女白琴,甚至死後數年的撿骨活動,都在片中一一被仔細拍攝。這些我們可能從車窗內驚鴻一撇的景象,都寫著比小說更豐富精彩的人生,藏著許多等待人們去挖掘的故事。
要累積藝術創作的深度,必須增加生命的厚度。若對於自身的經歷視而不見,該如何提供作品所需的養分?每天慣例的吃飯閒聊、凌晨桌上的一碗粥、被擱在床邊燒了一半的蚊香,所有看似平凡的事物,不只是「新民族誌」,也是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一種記錄。文化田野的探索這堂課,除了要讓同學去尋找自己所關心的事件外,我還在胡老師的字裡行間感受到一點溫柔的提醒:「你是否已經錯過了太多?」
幸好與事前的心驚膽顫不同,從同學認真上課的眼神,與課後自己留下來進行小組討論,都讓我對北藝大的研究生有大大的改觀與想法。即使經過有點忙亂的分組活動,但在TA與同學的零代溝優勢中,希望可以在往後的課程中,得到更多來自於同學的田野分享,一起重新,也從「心」開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