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坤腾】
九十七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师协同TA教学发展期初工作坊」于2月20日假教学大楼C403教室举行,特别邀请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及中文系教授,同时也是「全国优良通识教师」的梅家玲老师来校讲演,以「如何成为理想TA - 人文学科的教师观点」为题,从人文学科教师的观点出发,分享一位理想TA应兼具「知性与感性」,并该重视「学习与辅导」,并且不忘提醒,即使TA工作多待遇少,但只要有「心」,除万事皆可成之馀,亦能领会人与人之间真情交感的美好经验。
从人文教育观点看TA:从一首诗开始说起
「什么是人文教育?」梅教授先借诗人冯至(注一)最具代表性的诗集《十四行集》中<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一诗作为引题,说明「人文教育」是以「培养高尚生活品味及美好人格情操为目的的教育」,也就是以「人」为本,且能将所学落实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涵养包含「思辨」、「想像」、「审美」、「创造」的能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会、交感、交融互动中,则能学习到「尊重」、「了解」、「关怀」、「包容」的情操,实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重要理念。进一步来说,在人文教育思维底下的,一位理想TA就必须兼具「知性与感性」,并重视「学习与辅导」。
从人文教育观点看TA:知性与感性兼具、学习与辅导并重
梅家玲教授由「TA与老师」、「TA与TA」及「TA与学生」三方面来揭示TA角色的重要性。「TA」-「Teaching Assistant」,教学助理-,顾名思义即为担任教师之左右手,在课前,TA必须协助教师准备相关教材教具且熟悉课程内容;在课堂,TA则协助教师教学;在课后,TA得与教师分享辅导心得并检讨课程成效。她表示,站在面对学生第一线的TA们,就如同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原因在于一方面与学生较为亲近,另一方面也较容易从与学生的对谈中得知对课程的种种意见,TA若能与教师在课前课后保持联系,就能让教师明了学生反应而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并能于往后的课程设计上加以改良。
● TA看过来:与教师和学生多多保持联系,努力变身为一座「桥梁」。
TA与TA之间,梅教授建议TA可以借由心得交换、相互合作及分享带领讨论及设计学习活动的技巧,让参与课堂的所以人,不管是教师、学生及TA本身,皆能因为TA无私地倾囊相授而受惠,特别从教授所带领的三位TA身上,就能体会到那种与课堂「同进退」的革命情感。
● TA看过来: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TA间相互扶持才能众志成城!
在TA所扮演角色中,除了是教师的好助理、TA的好同侪外,最重要的就非学生的好伴读莫属,不仅要就教师上课内容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讨论之外,还得:
1. 提示学生观察线索的方法;
2. 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及问题意识;
3. 了解并因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4. 就成员特质规划不同的学习活动;
5. 关怀学生的学习状况;
6. 协助学生进行个人及团体作业之构思与实践;
从大处着眼之馀,还得从小处着手,时时刻刻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协助,这是身为优良TA必经的试炼之路。
在TA所扮演角色中,除了是教师的好助理、TA的好同侪外,最重要的就非学生的好伴读莫属,不仅要就教师上课内容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讨论之外,还得:
1. 提示学生观察线索的方法;
2. 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及问题意识;
3. 了解并因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4. 就成员特质规划不同的学习活动;
5. 关怀学生的学习状况;
6. 协助学生进行个人及团体作业之构思与实践;
从大处着眼之馀,还得从小处着手,时时刻刻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协助,这是身为优良TA必经的试炼之路。
● TA看过来:所谓「尘沙一入成灰烬,断金千锤色益红」,透过这样的锻鍊、抱着如此的信念,相信终能实现「今为TA,明成良师」的美梦。TA们,让我们发挥孔老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奥义吧!
从人文教育观点看TA:唯「心」一字诀
「TA的工作往往会佔用许多私人的时间」,梅教授不讳言地说道,她也十分感念历年来TA的无私付出。但为何担任其课堂的众TA能如此抛头颅、洒热血呢?她化用昔日梁惠王问政于孟子的千古名句「何必曰利?亦有『情感』而已矣」,(注二)来说明当TA喜爱这门课,乐于协助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会同样热爱这门课,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到课堂之中,「这是情感凝聚时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向心力!」其说道。即使担任TA是一份工作,获得的待遇也不高,但梅家玲教授千叮万嘱,建议担任TA工作的同学可将其视为生命当中美好经验的一部分,借此机会,好好感受人与人之间生命的交会、情感的交流、观念的激荡,TA既是工作也是生活,同时也是彼此学习,自我实践与完成的最佳场域。
最后梅家玲教授以其在台大所开设的「现代文学与文化」这门通识课程为例子,除展现教师、TA与学生相互激荡、扶持、合作的丰硕成果外,也不忘再次提醒在座北艺大的TA们,要成为教师、学生心中的完美TA的无二「心」法,即是一字诀-「心」-,只要有心则「万事可成」,就如同讲演一开始诗人冯至所写:「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校园」里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注三)透过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师、TA与学生将成为彼此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即使月流逝,依然记得你我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注一】:
冯至,原名承植,字居培,河北涿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930年赴德国留学,返国后先后在上海、昆明、北平等地任教,身兼学者与诗人两种身分,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注二】:
语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一。原文为: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注三】:
原诗为:「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全诗如下: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台湾大学 梅家玲老师演讲 | ■老师演讲以人文学科为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