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作夥来唸歌:纵谈台湾歌谣的过往与展望

  • 2019-05-01
  • RulingDigital

[文字报导 / 黄郁晴]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游唱诗人,没想到在台湾竟然还有一个。
  春光明媚的星期一早晨,黄春明老师和陈明章老师翩翩到访北艺大,为北艺大师生带来一场丰富的听觉飨宴,两人一派轻松,直说他们完全没有准备、没有「套招」,一切随兴所至。 

  开场先由吴慎慎老师引言,提起非科班出身的陈明章老师曾经差一点成为校友的往事:当时的音乐系教授听了他的作品十分欣赏,希望他能将作品写成五线谱,「如果要五线谱,那我想这里大概不是我该去的地方。」这句话背后的意涵也道尽了本次讲座中黄春明老师所再三强调的「生活教育」之重要性。 

没有学历,有生活。
  「我的五个老师都没有学历!」无论是国宝级的布袋戏大师李天禄,或是2008年金曲奖特别贡献奖得主朱丁顺,这些影响陈明章老师至深的良师,通通都只有「小学」学历。黄春明老师也连带对应到台湾社会现在的状况:「读书才有知识?而农民真的没有知识吗?既然他会种稻,他当然有生产的知识,更重要是有生产的『行为』,我懂,我也能做。我们的知识份子考试都懂,但他能不能做?」 

  谈/弹起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奖,侯孝贤《恋恋风尘》的电影配乐,陈明章老师一边示范,一边笑称这就叫「无拍音乐」,我们是乐句民族,和西方人讲求精准的节奏和音准不同,「我们是玩到没有拍子最好!玩到pitch不准最好!所以不管是郭英男还是胡德夫的音乐,每一次现场的气氛都不一样。」 

  说回教育,黄春明老师认为现在的小孩很可怜,学台语用罗马拼音,然后学英文又是另外一套,但歌谣其实是学习语言最直接的方式。「因为音乐就在我们的血液里,刚刚陈明章在唱的时候,很多歌词你不见得知道,但你在感动什么?是你的细胞在感动!」 

 
大家要唱大家学,大家都不要唱,才变成我的。
  黄春明老师忆起陈达去世的前一年,他们在重庆北路一间澡堂相遇。他说电视节目最近有表演他的歌曲,问他知不知道,陈达却没被告知,「可是那是你的作品啊!」陈达只谦虚地回答:「对啦,是我的曲啦,可是大家要唱就大家学,大家都不要唱,才变成我的。」这段对话说明了台湾歌谣不该被束之高阁,歌谣真正的价值在于被持续地传唱,从歌词内容和曲调形式去挖掘当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活泼奔放的民间气息,歌谣其实就像现代诗经,是「有声」的台湾宝藏。

闭上眼睛带我们到太平洋去
  本来黄春明老师打算以他《乡土组曲》一书的方式,透过歌谣,以顺叙法将台湾民间社会的演变娓娓道来。但正如一开始所言「随兴所至」,两人就像合作无间的好搭档,当春明老师在讲,明章老师就顺着他的嘴形自由地弹奏,最终,获得这些「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闭上眼睛,音乐就能带领我们到任何地方。
 从布农族八部合音汲取灵感而来的「海洋吉他」,吉他的拨弦声一波波像海潮,坐不住的陈明章老师边走边唱,环绕全场,一个现代版的游唱诗人就在你我之间。
 
■ 同学们无不被台湾歌谣所深深吸引

■ 海洋吉他模拟布农族八部合音,
音律绵密如潮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