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学年度优良教师-杨金源老师

  • 2019-04-21
  • RulingDigital
This is an image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我的教学哲学是『做』,但是又不能偏废『知』,知与做是一体的两面,该知道的知识不能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去做就不会真的知道」。

文/教学与学习支援中心 许皓情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98学年度优良教师

现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

学历:

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技术设计与制作艺术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 肄业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硕士

经历:

2011年 屏风表演班《王国密码》/技术设计

2011~2012年 十鼓击乐团定目剧/舞台机关设计与制作总监

2011年 泰奥‧扬森(Theo Jansen)奇幻仿生兽展/互动装置设计与制作总监

2009年 听障奥运/飞行悬吊设计与技术总监

2003至今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系剧学院/技术设计与指导


前言

只要是北艺大的学生,对杨金源老师一定不陌生,因为时常能在校内展演活动的介绍单中看到老师的名字。回想起初次去旁听杨老师的课程,我意外杨老师口语间的轻快,以及他阳光的笑容,杨老师的专长虽然是技术设计,但是并没有一般社会对理工人的那种刻板形象,他不但幽默,同时也是个愿意分享又非常感性的人!杨老师在高中时期因为同学送他一张《暗恋桃花源》的票,而从此成为固定的剧场观众,在退伍之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剧场世界。这样的资历让杨老师在剧场界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

停下脚步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重新出发

杨老师原本念的是电机工程,在研究所毕业之际面临了人生的选择,开始去寻找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电机系对我来说是一个联考制度下的产品,在我这个年代,不太有机会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当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只会顺应着社会的价值观与父母的期待。这是一个很大的抉择,我有点茫然,但我知道我必须面对自己,面对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老师开放了许多选项给自己,像是心理学或社会学,但同时也产生「去从事一个自己常常去观赏,但却从来没有参与的工作」的念头,当杨老师决定往剧场发展后,便开始积极涉猎所有关于戏剧的活动,「我决定要成为剧场的一份子,于是开始全心投入!」杨老师不但参加文建会、周凯剧场基金会与国立艺术学院(即现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举办,长达45天的剧场艺术研习营,实际去参与剧场工作,担任了他生平第一个演员工作;接下来的一年,就在台湾大学旁听文学院所有跟戏剧相关的课程。


「我常常决定了就去做,做了再说!」在转换跑道的过程中,杨老师很有决心,也有计划性的安排,虽然是先斩后奏,后来竟顺利得到了父母的认同。在一整年的全力冲刺之后,杨老师考上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并且在戏剧研究所第二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剧场艺术学门唯一的名额,三年级时顺利申请到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展开了专业的剧场设计之路。

电机系成为在剧场中的基础与优势

「在初入行的学习阶段,我的电机背景很快成为我的焦点」,老师相当清楚自己的所拥有的优势,以及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剧场里的技术设计就是『不那么学术化的工学院』,以前都是在书本上看到的知识,在剧场却是可摸到的、可验证的知识,这两种知识的方向是很不一样的,以前念理化数学都是储存在脑子里但不会用,但是到了实际当口,就会发现那些在脑子里的知识是那么地有用!读那么久的书,就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发现它们真的有用!」对杨老师来说,理工背景是剧场的基础,剧场则是工程的实践与应用。 「我知道我第一个优势是剧场界里面很少人有我这样的背景,第二个优势则是我可以运用工程的语言直接与技术人员沟通,然后再用剧场的语言跟剧场的人解释,我变成了一个翻译与转译者,我不一定需要自己去设计电路或组装系统,或许只需要扮演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樑,让两边的需求、工作的可能性能够真正的传递与交流」。除了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之外,杨老师特别强调电机系让他学习到谦卑,「在台大的环境里面,让我发现自己很渺小,大家就好像是在大筛子中被重复筛过而留下的菁英,你会发现大家不仅是会唸书,还拥有许多才艺,每个人都比你聪明而谦虚!」如此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杨老师能够持续发展自己的兴趣,并且不间断地接触剧场和人文艺术,造就了他「理工文人」的综合特质。

耶鲁大学「两个教室」的学习

「在念电机系的时候,教学就是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里面,老师在黑板上,把知识条列出来,但是我去耶鲁大学唸书的时候,教学对他们来说不是这样的!」杨老师说明在耶鲁大学,教学是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在教室里学习理论与知识,一个则是在教室外的工厂实习;在教室里面,授课的是系上的老师,而工厂里的老师则是工厂的师傅,包括木工、焊工与道具技师,这些师傅在工厂做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他们资深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每当有戏要上演,所有的布景与道具,就在技术指导(technical director, TD)的设计、规划与指导下,在工厂师傅的辅佐与协助下,让学生们以实习实作的方式来完成。「每天两点下课后,我们要把工厂里排定的工作都做完;晚上六点后还必需把结构、电学、机械或物理的课程作业完成!」杨老师回想到过去在耶鲁大学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学习却是相对地紮实,而我也明显地感受到老师对这一段全力投入剧场世界的时光,是非常兴奋且深刻的。


「整个学习过程,学校已经帮你清楚地规划好」,杨老师说明耶鲁大学所给予的训练是理论与实务并重,而且是有计划、有结构的安排。「一个学年长达九个月的时间,每一段时间学校都会安排一个任务,例如学校会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规划你担任舞台监督的助理,中间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技术指导的助理,再接下来最后三分之一是当绘景指导的助理,到了第二年就会重复一次,只是可能改为灯光、音效工程甚至担任技术指导等任务,让我们有不同的学习。虽然必须搭配学校的演出任务,但我们所受的训练是事先被规划好的,所以我们都很清楚知道接下来的一年要做什么、这三年要做多少事情,整个学程是非常有计划的安排」,杨老师受惠于这样的课程结构,因此也希望将这一套模式「改良」成为他的授课方式,训练学生接受舞台上每一个可能的挑战!

学习就是享受「做」的过程

「来到北艺大后我真的是满怀热情!」杨老师一开始到北艺大服务是在展演中心,两年后才转到剧场设计系,在过程中一直持续参与戏剧学院的学期制作,「我的心得是:第一,我很享受那个『做』的过程,第二就是因为有这些『做』的经验,让我在上课的时候,我有更多的例子、经验可以跟学生分享。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环境」,杨老师比喻这样的上课模式,就像是把在耶鲁大学的生活搬到北艺大一样,自己仍一直在工厂里面实习,一直持续在那样的环境里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十年下来,杨老师光在北艺大的作品就超过了20个,一些专业演出团体的邀约也不在少数。这些经验的累积让老师能成为技术设计的专业,「这些过去的作品非常好用,我把它们都做成一个个的专辑,上课时学生有什么问题,我马上就有现成的例子,可以直接给他们看照片、看录影,学生们也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因为我不再只是讲『牛顿三大定律』,我有很多东西可以跟他们分享!」杨老师丰富的经验使他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同时他也因为教学,使得自己能有更精进的专业技术。 杨老师说自己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做」,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做的学习模式,纵然花的时间多,却能深刻印在脑海里。「我的教学哲学是『做』,但是又不能偏废『知』,知与做是一体的两面,该知道的知识不能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去做就不会真的知道」。杨老师像是唸绕口令地说出了他的理念,并且补充说明他对耶鲁大学戏剧研究所的深刻印象,「第一天会拿到一本新生入学手册,手册打开来第一页,有三句中国古谚语: 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语出荀子儒效篇第八:「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杨老师认为学生必须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才能有办法分享,在课堂上的教学只是知识的汇集,「像是牛顿三大定律,学生去做的事情他可能不知道原理,但是因为他做过了,在课堂上,重新跟他解释什么是牛顿定理的时候,也许他就会去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却行不通,他会有『自己』的体悟,这不是任何人可以给予的」。这就是杨老师在教学上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教育」最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老师的心要更大

「我还不太敢称自己为师傅,是因为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师傅,必须要有超过十年的经验与功力,我还有一段差距,但是身为老师,我觉得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蒐集起来,像是焊接、木工或是机械机关的技术,然后教导学生在剧场遇到问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杨老师认为课堂里的教学,就是教导学生所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与决定,「他们一旦有资源就可以自己寻找出路,所以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资源摊开来」,不过杨老师也说明剧场的每一件事情他都懂一些,但是没有办法做到很完美,因为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很长时间练习,「我的心要再大一点,我应该要给学生引导,让他们知道怎么样正确地使用机器,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去选择,将资源摊开来后,我就只要看着他们,然后在学习与实作的过程,再做沟通与讨论,他们才会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与判断。」 杨老师说自己是误打误撞地进入教育界,只是刚好在生涯上的选择与被选择,让他走上教学这条路,「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需要具备的要有耐心、永远用不完的热情,要能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能够对每一个学生发展不同的教育方法」,杨老师很谦虚地说自己距离一个好老师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是我喜欢教学,我喜欢跟学生做朋友,我喜欢看到他们因为我的关系而成长,这是我个人的成就感,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看到任何一个学生,他因为跟我的相处,而成为一个很杰出、很棒的人,我会因此而非常骄傲的!」

老师能给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信心

杨老师当学生的时候,也曾经受到老师影响,杨老师在中学时期,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国二时生物课的王文耀老师,却对他非常欣赏,甚至在课堂中常常会拿杨老师来举例,一开始杨老师觉得非常惊讶,但是后来不但习惯了,而且感受到这位老师是真的很喜欢自己,「我原本是一个对自己完全没有自信的丑小鸭,但老师好像看到我灵魂深处的某些亮光,他让我觉得我是很有用的,他甚至会用『有才华』来形容我,在那个当下我是相信他的,那个相信也促使了我这辈子作人处事的态度─『我只要努力,我一定做得到』!」因为当初那位生物老师对他的相信,让杨老师开始相信自己,「所以每当我遇到一些杰出的学生,我也常常会鼓励他们,我会跟他们说『你真的很棒』、『你做得到』!一个老师对学生最深的影响,就是你相信他,你愿意看到他成功。我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我觉得很棒!」对于过去这一段记忆,杨老师仍相当激动,在讲述过程中还泛着感动的泪光,实际见证了一名教师的关心与爱,具有无限深远的力量。 杨老师在学习之路上,除了有老师的鼓励之外,自己也具备了相当坚定的意志力,「做一件事情不一定要绝顶聪明,最重要的是要有意志力贯彻到底,现在的孩子常说『这有什么,我也可以,只是我不想做而已』,千万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借口,有时候做不到一件事情,其实只是软弱,给自己太多借口,如果愿意给自己承诺,我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做得到他们想要做的事情,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我非常相信这个理论!」杨老师将国中生物老师对他的爱与信心延续下来,并传递出去,从杨老师认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一股坚毅的热情,不论是在教学上或是面对剧场工作,杨老师都是百分之百的付出,「我会想要教到退休」杨老师沉静但坚定地说。

剧场就是模仿人生

杨老师说自己喜欢剧场,是因为「剧场其实就是在模仿生活、模仿人生」,杨老师认为面对人生与生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如剧场设计者,常常练习用不同的视角来做设计,有时候从奇怪的角度去看,反而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氛围,或是有说不出来的美感,也因此让剧场是有趣、充满变化、也充满可能性。「我到现在都非常热爱剧场,它永远会给你一个惊奇,即便是你看了一些后台的制作,当你看到舞台上的成品你还是会有很多的惊喜,这样的惊喜就跟我们人生中会遇到的惊喜是一样的。」在旁听杨老师课程的过程中,老师常常会分享他自己的新发现或是新学习到的东西,即便只是一个细节老师都会很兴奋,而学生们也乐于分享他们的创意,我正是被这样的上课氛围所吸引,每一堂课师生丢出来的惊喜,以及热情认真的讨论、互动,参与这样的课程真的是一种享受! 杨老师上课时总是会从各种领域的知识引经据典,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与理解,「其实我们不管哪一个领域的人,都不能只有专注在自己的专业里面,技术的人不能只懂技术,我有意识到我上课时会举一些无关于技术的例子,会讲戏剧文学的东西或是我在剧场里面的感动,这些例子无非只是一种分享,去跟学生说明为甚么我会想要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杨老师喜欢与学生脑力激荡,引发更多的创意,更重要的是他也教导学生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动机」,因为动机能引发热情,并带来完成后的成就感!

剧场其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

「从我这个螺丝钉来看整个剧场的概念,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问题都不大,但是最困难的是,我怎么样让对方相信我」,杨老师说明剧场包括了导演、服装设计、灯光设计和音效设计等,怎么样让大家可以开诚布公,把所有想法分享出来,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家能够在分享的过程中选取最好的部份,将精华提炼出来,然后完美地呈现一出戏。我观察到杨老师非常注重上课时的「讨论」,老师不只是单向地给予专业知识,而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让我惊喜的是这些感觉还乳臭未干的大学生们,在不断地训练之下,真的能够勇于提出不一样的论点,并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杨老师培养学生正面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并让他们了解到剧场工作不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而是需要团体的力量。「我在剧场工作的时候,习惯用电子邮件讨论事情,而且如果导演发讯息过来,我会回复给所有剧组的人,因为我和导演一来一往的讨论中,可能还会与其他人有关,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能公开的秘密,我会尽可能地让所有剧组的人,都知道现在进行的状态,这样做能够避免失误与误解」,而在工厂里,杨老师也同样地会让各组同学了解互相的工作内容与进度,从设计到装台都是经过不断地讨论与合作。 杨老师表示虽然「沟通」在剧场中很重要,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却不太容易跟学生去讲述这一部份,「因为我去跟他们说你要与人和善,你要好好跟别人说话,可是剧场工作16个小时下来,脾气就来了,你肩膀上有上千斤的重担的时候,你怎样还能控制脾气,温和地跟人说话,这是一个很大的修炼!」杨老师谦虚地说自己也还在练习,不过身教在此时发挥最重要的效用!「我觉得学生也都在看,我们在做学习制作的时候,他们自己会学,我怎么跟导演、设计沟通,我所合作的对象,他们又怎样回馈给我,或他们怎么样对待我的时候,学生其实都看在眼里。」杨老师说明虽然他不确定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到的是什么,但是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期许透过身教将自己的观念潜移默化地种在学生心里。

采访后记

杨老师坚持除了教室之外,必须还要从工厂的实际制作中进行教育与学习,我在跟课的过程中,实际感受到了「身教」的影响性以及「做中学」的深刻意义。我很喜欢杨老师与学生们共同参与系上制作时的互动,同时也看到杨老师不断自我突破、精进的意念与热情,以及学生对杨老师的信任与崇拜。杨老师的教学之路,如同在制作一出戏,在打造的是一扇窗,让学生能够透过这扇窗看到更宽广、更专业的剧场世界,而这扇窗也能射进爱与希望的曙光,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能得到适时的引导,以及感受到暖流的传递;杨老师是一座联系人心的桥,他无私地分享经验与传承专业技术,同时也传递自己对艺术的感动与促发学生的创意,并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成就感与自信。